东非军队的在打仗的时候,只要坦克不压死己方步兵,那就算是前所未有的精兵——这是网友在讨论非洲军队军事实力的时候发表的“精妙观点”。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这句话确实反应了一个国家陆军素质的核心表现点——步坦协同。
步坦协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战时期。彼时英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坦克,凭借这一陆战之王,英军在战场上迅速撕开德军防线,对德军造成了持久的精神恫吓——能够开枪甚至发炮的巨型铁皮履带车。
坦克当然不是不可战胜的,一战时期的坦克尤其如此,不仅行动迟缓,而且装甲防护能力较弱,在德军逐渐熟悉英军坦克后,德军很快找到了坦克的弱点——用炮甚至重机枪就能打穿装甲,用手榴弹就能破坏坦克履带。
于是乎,为了保护战场的坦克,英国人开始在坦克上搭载步兵,让步兵在战场上对德军的火力进行拔点作战,保护坦克,而初代步坦协同作战理念就此形成——步兵保护坦克。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国坦克技术的发展,步坦协同理念演进到了第二阶段,不少国家开始安排专门的随车步兵,专业的步战车也开始出现,第二阶段的步坦协同理念也开始成了——步兵保护坦克,坦克保护步兵。这一理念的成型,也催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装甲集群闪电战。
虽然步坦协同理念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走过百年之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军队而言这是容易掌握的科目,可以负责任地讲,全球百分之九十军队的步坦协同理念和技术水平甚至不如二战时期的德军、英军、美军。
步坦协同到底有什么难点?以至于如此难以掌握?训练训练还是训练,步坦协同看似简单,但穷国根本玩不起
前文我们提到,最早期的步坦协同战术是步兵和坦克交替掩护,以达到快速突防的目的,但事实上,要达到步坦协同,需要的远不只是步兵和坦克这么简单。
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搞步坦协同。
步兵在战场上的优点是什么?灵活,快速,能够拆散也能合拢。坦克的优势是什么?披坚执锐快速突进的重装火力。而步坦协同的真正奥义,就是将步兵的优点和坦克的优点结合起来。
那怎么结合呢?不可能让士兵两条腿跟着坦克跑吧?需求这不就暴露了?我们需要能够缀在坦克后面的步兵载具——步战车。然后呢?遇到过不去的沟沟坎坎怎么办?这就需要工兵和舟桥部队。再然后,敌人用飞机打我们坦克怎么办?这就需要武装直升机和A10疣猪这种对地支援力量……
如此种种的需求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光是看这些硬性条件,就卡掉了绝大多数穷国。
好,假如这个国家很有钱,武器装备都配齐了,那在战术上怎么实现步坦协同呢?
我们先来假设一个作战场景——敌军盘踞一号高地,修筑了永备工事,布置了混合雷场,现在我方需要步坦协同进行高地夺取。
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咱们要用炮兵压制对方的火力,把他们压制在工事内部不敢抬头,为坦克和步战车抵达战场边缘进行掩护,同时掩护工兵排雷。而在炮兵打完两个基数的弹药后,工兵部队用排雷索开辟了一条宽25米的狭窄通道,终于我们可以开始前进了。
坦克,出发!
这时候,我方要按照战场地形和通道宽度进行灵活的战术编组,防止第一辆坦克被打爆后,道路被堵死(朝鲜战争时,美军无数次吃过这个亏)。而以25米的道路为例,我们可以安排三辆坦克呈品字形前进,后方600米处分散编组4-5辆装甲运兵车跟进清扫火力点。
而在前方坦克占领敌方阵地后,步兵下车进行占领。
这就是现在强国的步坦协同战术。最少四种技术兵种配合,才能完成这看似简单的步坦协同。
那中国在步坦协同上吃过什么亏吗?
血与泪的教训,中国的步坦协同之路——步兵为什么不能搭车?中国军队玩步坦协同算很早的。
早在1938年的兰封会战中,国军唯一的摩托化机械师整编200师——也就是后面在昆仑关大显神威的部队,发动了对日军的攻击,但由于国军指挥体系混乱,官兵战术素养极差以及黄杰、桂永清等败类的临阵脱逃,导致200师大败,损失车辆近六成。但在抗日战争中,国军少有的装甲部队还是几乎打满全场,一定程度上积攒了步坦协同经验。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部队依靠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和精妙的步坦协同战术,利用小股穿插的方式屡次偷袭美军装甲辎重部队,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但中国军队的步坦协同作战经验真正得到质的飞跃,还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当时的中国军队在进入越南地界后,步兵往往会在挂在坦克外面前进。但狡诈的越南军队往往会突然发动偷袭,我军士兵很多时候来不及下车,就会受到重创。而且在被偷袭后,指挥官只能带领刚下车的非同编制部队,进行临时编组反击,这让我军吃了很多苦头。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半场,我军就严令禁止了步兵搭车前进,开始装甲重视运兵车的使用。可以说,是越南战场的实战,导致了我军开始对步坦协同战术进行革新。
可见,对于世界各个军事强国而言,步坦协同都是在残酷的实战中总结的血泪经验。
而至于那些非洲国家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只能说只要开坦克的士兵能把油门踩准,不让坦克压死自己的友军,也能认准敌我双方的服装,步兵能跟紧坦克往前走,那就一定能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