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原著:荒野中的诗意生活,在自然与文明的交汇处寻找心灵的归宿

悠悠读书会 2024-05-11 17:20:41

李娟戏称自己是个野生作家,可很多著名作家包括王安忆、刘亮程、梁文道等都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她的作品还获得了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李娟作品内容全部来自她生活的原生态素材,她和母亲带着80多岁的姥姥,辗转在哈萨克牧人中间,只为了能把小卖部的东西卖出去,赚得些许生活费。

在荒野和戈壁滩深处,遭遇过蝗虫灾害和干旱、庄家被黄羊啃食毫无收成,甚至还遭遇过半夜帐篷顶被大风掀掉,帐篷到处漏雨……

但在她的文字中看不到一丝哀叹和抱怨,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姿态和鲜活的文字,叙说着游牧文化的变迁和对生活的坦然与欣喜,用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

读完《我的阿勒泰》一书,能够真实感受到人心的纯净和生活中的爱,以及现代文明对古老文化的冲击,不禁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才是野蛮粗狂,什么才是文明有节。

01

纯净的文字,纯净的自然环境,纯净的人心

《我的阿勒泰》这本书,很适合在一个静谧的下午,坐在树荫下,右手一杯茶,左手拿着书,在茶的氤氲中品读她纯净的文字,心灵瞬间被治愈。

书中说到好多次,她在荒野中沉睡,居然睡得想醒都醒不了,直到被雨浇醒或太阳下山后被冻醒。

家中四个裁缝,妈妈、李娟和妈妈的两个徒弟,活儿并不多,李娟一般无所事事,于是到荒野中慢慢溜达。

遇到平坦干燥的地方,便把身体陷入大地,舒舒服服地躺下,用外衣蒙住脑袋和上半身,不知不觉沉沉睡去。

有时候会有羊群经过,牧羊人只会笑眯眯地看着睡意朦胧的小姑娘,唱着歌慢吞吞地逐渐走远。

在这样的沉沉睡眠后,“这荒野会让人觉得曾努力去明白的那些道理也许才是真正没道理的。”

就像《瓦尔登湖》中说的:“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或许,我们在都市丛林中苦苦追寻的答案,早已藏在那片未被污染的蓝天白云之下,藏在每一次与自然同呼吸的瞬间。

自然的荒野却是人情的绿洲。

当叔叔带着作者骑摩托车穿过荒野,从几百公里外县城回家时,半路上车没油了,在深深戈壁滩很难遇到一个人,叔叔说他上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就推车走了九个小时。

幸好对面来了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当他们比划着让对方明白怎么回事儿后,小伙子二话没说就让他们从自己油箱里舀去了油。

走着走着又迷了路,越走越不对劲,眼看着黄昏来临,借来的一点油也快用完了。

这时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骑过去发现是一辆老解放牌汽车,司机说虽然不顺路,但可以绕远给他们带路。

当他们说要自己走时,司机耐心给他们指路,并拿出管子往他们油箱里给灌了油,还送给他们半瓶水。

在荒凉之地遇见温暖,是命运最温柔的安排。

就像马克·吐温所言:“旅行是偏见、偏执与狭隘的天敌。”

于无常处知有情,于艰难中见真心。即便是在看似冷漠的世界一角,只要心中有爱,人间便是值得。

他们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在生活中播撒善意,因为每一个微小的善行,都是构筑人类文明绿洲的基石。

02

真实的亲情,家是心之所向:在快时代寻回慢生活的温情密码

书中写到,小时候自己嫌早餐不好吃,赌气饿着肚子去上学。

因为她知道,外婆肯定会给她再送早餐的。

于是刚上课,门口就出现了外婆的身影。

80多岁的外婆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现在六楼的教室门前。

“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最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

长大后在大城市打工,要回家了,总要费尽心思在城市里到处游走,寻找能带给家人惊喜的东西。

把背包塞得满到不能再满了,兴冲冲辗转几天到家。

吃到她带的东西,外婆连声说好,却再也不肯吃第二口。

这些平凡小事,像极了发生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读来让人不禁泪目。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追逐于钢铁森林之间,往往忽略了那些以温柔对抗岁月的瞬间。

外婆所给的不仅仅是一份早餐的重量,更是跨越世代的温情传递,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栖息,在喧嚣中找回那份最初的安静与纯粹。

回忆是最美的行囊,装满了儿时的梦想与成长的足迹。背负着这样的行囊,每一次归家的路途,都成了寻觅与分享的旅程。

如同卢梭笔下的自然之子,我们在都市的每个角落搜集爱的证据,渴望将这份温暖回馈给那双曾经无数次抚慰我们心灵的手。

然而,当发现那份深沉的爱已化作“不肯吃第二口”的珍惜,我们才恍然大悟——真正的礼物,从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陪伴本身,是那份无论距离多远,心始终紧紧相连的理解与关怀。

《飘》中说:“家不是地点,而是人。”

无论身处何方,心中的那份牵挂与归属,才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在这个被电子产品环绕,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妨让我们放慢脚步,重新拾起书信的温度,一个拥抱的力量,一顿共餐的温馨。

03

文明与野蛮颠倒:木耳事件

为了有人买她们家小卖部的东西,妈妈带着她们跟着哈萨克牧民迁移。

有一年他们驻扎在深山森林边上,偶然发现森林里有木耳。

妈妈有敏锐的经商头脑,千方百计采到几公斤木耳,又辗转半月拿到县城去卖掉,赚到几百块钱。

从此,很多人开始找母亲求购,当然也有很多人看到了商机。

接下来的三四年里,到深山里采木耳的人越来越多,除了采木耳,他们还挖虫草,挖石榴石,任何能换钱的东西都被他们翻遍了,弄得四处狼藉。

还有人偷偷摸摸到高山湖泊里炸鱼。

当地哈萨克牧民敬畏万物,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从不伤害牧草。

他们尽量不食用野生动物,遵循野生动物的繁殖规律。

正因为牧民们与周围环境平等共处,才能在那里平安生存千百年。

现在这些资源被肆无忌惮地掠夺,仅几年功夫,木耳就销声匿迹了,因为采摘者连刚萌发的幼嫩小苗都不放过。

这些朴实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敬畏自然的粗犷和唯利是图的狡诈,文明和落后顷刻间便颠倒了位置。

与自然和谐共生,方能久居桃源。

这不仅是牧民们的生存哲学,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一次深刻质问。

哈萨克牧民的敬畏之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文明背后的原始智慧。

木耳的消失,不只是一个物种的沉默,它是自然对贪得无厌的最后通牒。

当我们把“进步”的车轮碾过每一寸未被触及的土地,是否该停下脚步,思考何为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让我们重新学会敬畏,不仅仅是为了自然界的平衡,更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救赎。

04

写在最后

远离喧嚣,并不意味着远离美好;粗犷的外表,也并不意味着细腻缺失。

荒野中也有久违的诗意生活和敬畏万物的古老文明。

走出钢筋水泥的丛林,不仅仅是逃避,更是探索;不仅仅是休息,更是重生。

在荒野的诗意生活中,你会发现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的激情与梦想。

别让生活只是活着,适时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吧,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用诗意的生活方式,书写属于你的独特篇章。

END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