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公布!中芯国际“首次”跻身全球芯片代工第二

互联鱼 2025-02-13 21:25:30

2月12日,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2024全年中芯国际营收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7%。

从数据对比来看,中芯国际首次跻身全球晶圆代工第二。

而亮眼数据背后,不只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集体突围。

一、逆势增长

中芯国际的业绩爆发绝非偶然。2024年,其月产能从88万片跃升至94.8万片(折合8英寸晶圆),产能利用率高达85.6%,相当于每天有超过3万片晶圆从生产线流向市场。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消费电子领域贡献了40%的营收,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的国产芯片占比激增,甚至让国际巨头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中芯这种增长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

国内“以旧换新”政策刺激消费电子需求,而中芯国际近90%的订单来自本土设计企业,直接带动了国产芯片的“滚雪球效应”。当国际同行还在为订单发愁时,中芯国际的生产线已因急单频现而满负荷运转。

二、产业链视角:全球半导体“向东看”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2024年中芯国际国内客户收入激增34%,而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大厂纷纷在华扩产。这场产业链的“东迁潮”背后,是中国从“世界工厂”向“技术策源地”的蜕变。

所以,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组合拳,让本土企业得以快速验证新产品,而国际厂商的加入,则像催化剂般加速了技术协同效应。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安全冗余”。过去依赖进口的车用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而中芯国际发力车规级芯片后,计划三年内满足国内1/3需求,直接能够满足产业链。当一辆国产电动车60%的芯片实现自主供应时,全球供应链的博弈规则将被彻底改写。

三、较量

表面的风光难掩暗战的残酷。2025年一季度,中芯国际预计营收再增6%-8%,但CEO赵海军直言:“下半年或现价格战”。如,产能扩张带来的折旧压力(预计年增20%)。

更微妙的是,美国区收入占比已降至8.9%,风险始终如影随形。

但危机中往往孕育转机。中芯国际的策略清晰而犀利:用12英寸晶圆(占比超80%)的高端产能对冲低价竞争,通过车用芯片等高附加值产品重塑利润结构。

当国际对手还在28nm工艺上缠斗时,其14nm车规芯片已通过认证,这种“错位竞争”的智慧,恰是中国半导体突围的缩影。

四、不止于“替代”,更要“定义”

中芯国际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系统级创新”。从消费电子到汽车芯片,从成熟制程到先进工艺,它正在构建一个覆盖设计、制造、应用的完整生态。

当国内手机厂商集体转向国产芯片,当新能源汽车用上本土生产的MCU控制器,这种“链式反应”带来的不仅是商业利益,更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将2025年研发投入增至21.7亿美元,环比增21%,重点攻坚28nm RFSOI等前沿工艺。

这种“饱和式研发”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从“替代者”向“定义者”转型的趋势。

由此可见,技术博弈中,市场规模与产业协同才是终极护城河。当中国半导体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优势”,这场逆袭才刚刚开始。

0 阅读:71

互联鱼

简介:新媒体公司创业者,致敬科技发展,趣聊商业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