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或者家里的人身体很健康,没什么异常,怎么就突然发生了脑出血?
脑出血,不仅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更可能让人永远告别亲人和朋友,而这一切,很多时候都能在发生之前有所预防,只要我们日常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
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不少脑出血的患者,很多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有潜在的风险,直到事故发生才后悔莫及。
我们常说,疾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想要降低脑出血的风险,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入手。
尤其是在餐前和餐后,我们的一些行为,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健康隐患。
饭前不做重体力活
很多人可能觉得,吃饭前没啥事,身体还挺轻松,就开始做点儿体力活,想着把饭做了、房间打扫了,或者跑个步什么的。
但吃饭前,尤其是早餐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或者过度劳累,这样做,会大幅增加大脑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脑血管容易出现破裂的危险。
有位患者,工作压力大,经常晚上加班,早上起得很早,习惯空腹就跑去送快递,一天,他在忙碌中突然出现头痛,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脑出血。
经过问诊,医生发现,他长期在吃饭前做体力劳动,早晨空腹时体内能量不足,血压波动大,容易给脑部血管带来巨大的压力,身体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微小的血管就容易发生破裂。
体力活动会促使我们心跳加速,血液流动的速度变快,如果此时没有食物帮助平衡血糖,血管的负担就会加重,血压波动较大,脑血管的“脆弱点”就容易爆发。
因此,吃饭前,尤其是早餐,我们要避免做剧烈的体力活动,保持一个相对安静、轻松的状态,等胃肠道活动起来,进餐后再做活动,会更加安全。
饭前不吃药
有些人,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人,习惯性地觉得“不吃药就不行”,因此饭前就开始吃药,这种行为往往是错误的。
对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空腹服用的,尤其是降压药、降糖药和一些心脏病药物。
如果你饭前立刻吃药,不但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恶心,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药效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还可能因为血糖或血压变化过快,诱发一些意外,比如脑出血。
有位患者,她因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长期依赖药物控制病情,一天,她像往常一样,早晨醒来后没有吃饭,便直接服用了降压药和降糖药。
结果,由于药物迅速作用,血压急剧下降,血糖也未得到及时补充,这导致她的脑部血管突然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最终发生了脑出血。
这些事情提醒我们,饭前吃药看似无害,但如果没有按医生的建议,尤其是对特殊药物的服用时机做出调整,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你一定要养成饭后吃药的习惯,尤其是对那些需要慢慢释放作用的药物,要注意和食物的搭配,避免空腹吃药导致身体发生剧烈反应。
饭后不剧烈运动
大家都知道,饭后走路有助于消化,保持一个适当的活动量对身体有益,但一旦运动过度,就可能带来反效果。
吃完饭马上去剧烈运动,身体的血液就会全往运动的部位跑,肠胃这边的血液供应就会变少,这样一来,肠胃消化起来就费劲了,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肚子也会感觉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负担,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脑血管问题的人来说,风险更加明显。
有位患者,他一直习惯饭后散步一小时,觉得这样能促进消化,结果有一天,他饭后没有休息就直接去打了个半小时的羽毛球。
结果回家后突然感到头晕,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出血,医生分析后认为,老人在饭后进行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这直接引发了血管破裂。
所以,饭后运动要避免过于剧烈,尤其对于老年人或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来说,饭后最好是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比如散步,给消化系统一些时间去工作,不要给心脏和大脑增加额外的负担。
饭后不躺下
饭后立即躺下休息是很多人的坏习惯,尤其是午餐后,很容易产生倦怠感,大家习惯坐着或者躺着休息。
吃完饭马上躺下也不好,这会影响胃的蠕动和消化,可能会引起胃食管反流,肚子不舒服,甚至胃炎,长期这样,可能会引发慢性的消化问题。
而且饭后立刻躺下,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增加脑部血流的压力,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有位患者,因为餐后立即躺下休息,睡着后就出现了头晕、呕吐的症状,经过诊断,医生认为,这与餐后立即躺下导致血压波动有关。
从生理上看,餐后胃肠道血液供应量增大,立即躺下,血液流向大脑的速度和量会改变,可能对脑血管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吃完饭后最好保持一个坐立或者站立的姿势,避免过于放松的姿势,帮助血液流动更加平稳。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避免,如果大家能够真正做到这些,对于脑出血的预防,无疑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很多脑出血的发生,往往都是因为这些小习惯的积累,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给大脑和身体一个更健康的环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出血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少波.重症脑溢血患者治疗中早期低分子肝素应用的效果研究,系统医学,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