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英涌入,500人竞技AI眼镜,风口背后各打算盘

月下故人影 2025-03-28 12:25:04
AI眼镜这玩意儿,最近是真火。你说它实用吧,好像也没到离不开的地步;你说它没用吧,各路科技大佬又争着往里砸钱。就好像一个班里,学霸们都在研究一道奥数题,你虽然看不懂,但总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门道。

开头就提到,短短几年,AI眼镜的出货量预计要从几百万台飙升到几亿台,甚至跟手机市场掰手腕。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点魔幻。雷鸟创新的人说了,下一个“iPhone”可能就是眼镜形态。这话听着挺唬人,但仔细想想,好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谁不想戴个眼镜,就能刷抖音、回微信、甚至直接跟Siri聊天呢?

但问题来了,真的所有人都能接受戴着个眼镜满街跑吗?毕竟,现在戴眼镜的人,要么是近视,要么是觉得好看。AI眼镜想让人心甘情愿地戴上,恐怕还得解决几个硬茬。先说说这个“好看”。里也提到了,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销量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外观上做了“减法”。

啥意思?就是尽量让它看起来像个普通眼镜。想想也是,谁也不想戴个笨重的玩意儿在脸上,显得像个外星人。再说说这个“有用”。现在的AI眼镜,功能还比较基础,拍照、翻译、导航啥的。

但这些功能,手机也能做啊!那为啥要多此一举呢?这就涉及到AI大模型的加持了。里说,AI大模型给AI眼镜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话没错,但关键是怎么把这些“想象”变成实实在在的功能,让用户觉得“这玩意儿真香”。会上,各家厂商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雷鸟创新强调自己在AR技术上的积累,紫光展锐展示自己的芯片技术,纳声科技则聚焦在精密制造上。KUMI库觅更是直接喊出了“AI人工智能生态推动者”的口号。但说实话,看完这些,我还是有点懵。各家都在说自己的优势,但很少有人提到,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AI眼镜。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技术不够成熟时,是否忽略了用户真正的需求?

速卖通的董杰倒是说了句实话,欧美是AI眼镜销量最大的区域,这跟Ray-Ban Meta有直接关系。这话说明啥?说明用户买账的,还是那些外观时尚、功能实用的产品。里还提到,中国信通院正在制定AI智能眼镜的测评指标体系和认证。这事儿挺重要,有了标准,才能避免各家厂商乱吹牛,也能让消费者心里更有数。

但问题是,这个标准应该怎么定?是更注重技术参数,还是更注重用户体验?说到用户体验,就不得不提隐私问题。AI眼镜能拍照、能录音、甚至能识别人脸。这些功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是AI眼镜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坎。你看,AI眼镜这玩意儿,看似是个科技产品,背后却牵扯到审美、需求、伦理、标准等等一系列问题。仅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将达到550万台,年同比增长135%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与其说AI眼镜是下一个“iPhone”,不如说它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它既有手机的基因,又有眼镜的形态,还融合了AI的灵魂。它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它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能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能不能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就像开头提到的,各路科技大佬都在往AI眼镜里砸钱。但砸钱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才能让AI眼镜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变成一个昂贵的玩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