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王陵区,
考古队正在挖掘一座编号为M259的小型贵族墓葬。
考古人员在墓室的二层台上发现了14枚成年人的头骨,
其中一枚盛放在一件铜甗yǎn中。
尽管甗是一种蒸食物的炊器,但当时考古人员并没有太在意,
只觉得头骨可能是偶然掉落进去的。
商朝的人祭行为不算是一个冷门的知识。
但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总是不愿意去承认或深究历史深处的黑暗面,
哪怕活生生的证据就摆在眼前。
尽管每年去殷墟参观的游客们都曾亲眼目睹过
那层层叠叠的人祭坑中累累的白骨,
但对于「人祭」,我们似乎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
它只是商朝的一个黑点,虽然并不光彩,
但只是偶有发生,也微不足道。
然而,2022年,青年历史学者李硕出版的《翦商》一书,
却毫不留情的撕开了被周朝粉饰过的华夏文明最血腥的一面。
吃人、饮血、杀俘、献祭,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商朝王室的统治方式,
更是那个时代一种由上而下的全民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周朝是礼仪之邦,周武王伐纣是顺应天意,
而《翦商》却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是,周人也曾助纣为虐。
都以为《周易》只是一本占卜书,
可李硕却说《周易》里满是周文王写下的暗语,
更像是一部真实记录那一黑暗时期的史书。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商周之变」的真相,
以及为取缔人祭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少。
人牲商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二个世袭奴隶制朝代。
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末代帝王「夏桀」统治时期,
荒淫无度,残暴异常,引起天怒人怨。
商部落首领「汤」率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展开了生死决战,
此后夏朝灭亡,汤建立了商。
商朝共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先商、早商、和晚商。
先商指的是商汤灭夏之前的时期。
早商指的是,从「商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之间的300年。
在此期间,商朝经历了「九世之乱」,内忧外患,
国都频繁变更,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
国君盘庚定都于殷后,商朝国都才稳定下来,史称「盘庚迁殷」。
「殷」是地名,在今天河南安阳的位置。
此后,商朝迎来了200多年的繁荣盛世。
晚商也因此被称为殷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来到了3000年后的公元1899年。
当时正值晚清光绪年间,一位名叫王懿荣的文官患了疟疾,
到京城的一家药铺抓药,其中一味叫「龙骨」。
所谓龙骨,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有些年代的龟甲与兽骨。
一般人抓药,肯定瞧都不多瞧一眼,回家就把药煎了。
可王懿荣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金石学家。
他在把玩药材中的「龙骨」时意外发现,
有些碎片上竟然刻着奇怪的符号,
王懿荣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古老文字。
就是这样一个巧合,震惊世界的商朝甲骨文被发现了。
而此前还不知道有多少甲骨,被当成药材吃了。
所以考古界,有一句戏谈:中国商代的历史,就在中国人的肚子里。
1908年,学者罗振玉先生通过重重查访,
终于确定甲骨文的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村,
也就是3000年前商朝殷都的所在地。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
对殷墟展开了第一次发掘。
近百年来,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虽有中断,但从未停止过。
殷墟,以殷都区小屯村为中心,
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
20世纪60年代,考古专家们又发现了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的洹北商城遗址。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人体骨架,
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朝血腥的祭祀典礼。
在西北冈王陵东区,考古专家们发现了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王室的祭祀场。
2000多座纵横有序、排列规律的祭祀坑中,埋葬着大量白骨。
这些骨架多俯身向下,有的有全躯,有的身首分离。
身首分离的骨架多为男性,年龄多在15~20岁之间﹐少数在30~35岁之间。
每坑埋1~12人不等,但以8~10人为多数。
这些被当做祭品的人,还有一个学名叫「人牲」,牲畜的牲。
这个名字实在是不怎么好听,我们就叫他们祭品吧。
商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商城遗址、郑州早期商代遗址,
甚至北至「石家庄藁城台西遗址」Gaǒ,
东南到江苏铜山县丘湾的商代晚期祭祀遗迹,都有发现大型人祭场。
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贯穿早商到晚商。
由于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破坏,
整个商朝共有多少人祭坑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一点是,
人祭的做法在商朝延续了数百年,
并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
中国古史文献中,几乎没有提到过商人的这种习俗。
商人十分相信鬼神,认为喜怒无常的诸神主宰着人世间。
同时,他们又极其崇拜自己的祖先。
在商人的观念里,历代商王死后会升到天上陪伴神,
也一直监视和保佑着自己的子孙,并对人间随时降下福佑或者灾祸,
所以商人非常注重占卜和祭祀。
无论是出征打猎,还是搬迁种植,有事没事就得卜一卦,祭祀一下。
一年365天,几乎无旬不祭,无事不卜,帝王如此,老百姓也一样。
而相比牲畜、青铜器、玉石、陶器等等,
「人」才是祭祀中,最高等级的祭品。
商人认为祭品越有诚意,就越能得到天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
另一方面,灭夏初期,来自多个文化的人群融合成了新兴的王朝「商族」,
统治者急需构建一种能够维系族群认同的宗教文化,
人祭就是构建认同的最便捷最明晰的方式。
在用人献祭的过程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一次次得到了强化,
「人祭」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商朝的国家宗教形态。
自殷墟发现以来,各地先后出土了15万片有字甲骨,
已辨识出5000多个甲骨文单字。
这些字虽然大部分都还没有被破译,
但从一些被破译的字中,我们仍然可以一窥那一时代的真相。
这是甲骨文中的「伐」字,是用一把戈砍掉祭品的脑袋。
这是甲骨文中的「卯」字,意思是将祭品对半砍开、然后悬挂的祭祀方式。
这是甲骨文中的「删」字,意思是将祭品砍成碎块。
这是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
这个字念「烄」,意思是把祭品放在火上焚烧。
甲骨文中的「羌」字是头上顶着羊角的人,
商朝时期的羌人是生活在甘青一带的牧羊人。
这只是一个泛称,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部落。
商人经常对羌人发动战争,而羌人也是商朝祭祀中人牲的主要来源。
这是已发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
因其保存完整,字迹清晰,且信息量巨大,故而出镜率非常高。
这片甲骨的右下角有这样一段话: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就是说,在一月乙卯这天,一个叫媚子寅的人向商王进贡,
商王一高兴,「宜」了十个羌人。
这句话的前半句很好懂,但「宜」又是个什么意思?
在甲骨文中,「宜」字是这么写的:
中间两个形似「月」字的部分是肉的意思,
所以「宜」字看起来就像是把肉挂起来的样子,意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商王用羌人进行人祭的行为并不奇怪,可干什么把祭品挂起来呢?
直到我看到了这样一幅「西汉画像砖」,才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画像砖描绘了一场大型宴会,场面非常生动:
庖厨们各司其职,有的烧火,有的劈柴,
有的杀猪,有的切菜,还有的在烤串。
画面最上方是处理好的鸡鸭鱼肉,被挂在了房梁上。
会不会商王为庆祝媚子寅入贡,也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
但吃食却不是鸡鸭鱼肉呢?
除此之外,《史记》和《竹书纪年》等史书都有记载,
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热衷营建王宫苑囿yòu,
北到今河北邢台市的巨鹿沙丘宫(殷都东北150公里),
南到今河南鹤壁市的朝歌(殷都南50公里),
而且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夜夜笙歌。
然而,《翦商》一书的作者李硕认为,
酒池肉林中的肉,并非牲畜的肉,而是别的东西。
《左传》中有句话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话虽然是形容春秋时期的历史的,
但史书上记载的商王朝的生活,
也是围绕「战争」和「祭祀」这两件最重要的事展开的。
祭祀的目的是保佑打胜仗,打仗的目的除了扩张疆域,
还有就是抓俘虏献祭诸神和祖先。
除了自己抓俘虏,商朝还会要求臣属国定期纳贡,
贡品里就包含祭祀用的人牲。
而晚商时期,纳贡最积极的部族就是周人,
没错,就是后来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周人。
助纣为虐周族是姬姓部族,发祥于关陇地区,
也就是今天的关中、甘肃、宁夏一带。
《史记. 周本纪》中关于周人起源的记载颇有神话色彩:
传说周族的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
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
怀孕生子后稷 jì,繁衍出了周人氏族。
在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
所以周人其实也属于广义的羌人。
部族崛起后,他们才给自己冠以「姬」姓,
而把周围其他西部部落统称为「姜」姓。
这标志着他们与其他西部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可以相互通婚。
到了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dǎn父这一代,
周人投靠了强大的东方商王朝,迁移到周原,造田营舍,建邑筑城,
同时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
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
其最主要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
甲骨文中「周」字的写法是在「用」字的小方格里点满点。
这种点在甲骨文中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祭品,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
而「用」这个字是商人对以人献祭这种行为的专称,
所以甲骨卜辞中也常常出现「用羌」这个词。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
是对古老族人的无耻背叛,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助纣为虐。
从亶父,到亶父的儿子季历,
再到季历的儿子、我们所熟知的周文王姬昌,
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
靠着捕猎羌人,周族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
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神秘先进的东方占卜文化自然也影响了周人。
周文王姬昌就非常痴迷于占卜,相传《周易》就是由他所作。
商与周的这段关系虽然持续了三代人,
但后来西周建立以后,周人却刻意隐瞒了这段黑历史。
不过,依然有蛛丝马迹保留在了甲骨文以及《周易》中。
1976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岐Qí山县凤雏村北侧
发掘出了周文王姬昌在周原的宅院。
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宽32.5米,南北长 45米,
总面积1469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并列的标准篮球场。
院内西厢房的位置挖出了两座地窖,
地窖里藏有大量甲骨,甲骨上的卜辞大有玄机。
比如其中一条卜辞的意思是,「八月辛卯日占卜,
做梦得到启示,往西方没有灾祸,能捕获五十个人吗?」
当时姬昌需要完成向商朝缴纳人牲的工作,
所以他很关心能否捕猎到足够的俘虏。
还有一些甲骨卜辞的内容很是奇怪,
竟是姬昌祭祀商朝先王的,特别是对最晚近的文丁和帝乙的祭祀。
文丁是商纣王的祖父,帝乙是商纣王的父亲。
古人祭祀向来讲究「神不歆Xīn非类,民不祀非族」,
意思是列祖列宗的灵魂不会随便享受非族人供奉的祭品,
百姓也不会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
那么作为周人的姬昌,为什么要祭祀商王呢?
有一种猜测是,姬昌在与商人打交道的同时,
偷偷观察和学习了商人的祭祀占卜之术,
回到周原后,在模仿商王占卜的过程,并刻写了卜辞,
试图习得与神沟通的本领。
除此之外,姬昌所作的《周易》中大量出现了「孚」这个字。
它的含义颇为诡异,殷墟中的累累白骨被发掘出来之前,
大部分易学家都把这个字解释为「诚信」的意思,
但这种解释造成了周易中的大量卦辞、爻辞根本读不通。
后来,古文字学家高亨Hēng先生提出一种观点,
周易中的这个「孚」字应该是俘虏的「俘」之本字。
甲骨文的「孚」字是这样写的,像是一只手抓住了一个小儿,
有俘获之意,而且特指俘获献祭用的人牲。
有一条殷墟甲骨占卜辞是这么说的「贞:我用罔孚?」
意思就是占卜一下,我要不要用猎网捕获俘虏?
按照这种思路,周易中的大壮卦、解卦、损卦、
益卦、井卦、未济卦等卦的爻辞中,都有「有孚」这个词,
这应该是姬昌在占卜预测捕获人牲的结果。
而需卦的卦辞和爻辞,整个就是在传授猎杀俘虏的经验。
卦辞「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的意思是
「会有所俘获, 很荣耀,占卜后,算得的结果是吉利;有利于渡过大河。」
前三条爻辞中的『需于郊』,『需于沙』和『需于泥』,
分别是讲在郊野、沙地和泥泞中设伏,设伏后要耐心等待。
六四爻的『需于血,出自穴。』则意为,
地上还有俘虏的血,但不用急于撤走,
可再次设伏,等待藏匿者出来。
九五爻的『需于酒食』,是指可以意举行宴会招待并诱俘对方。
可以说这一卦就是自亶父以来周人积累的捕俘经验。
根据史料记载,周文王姬昌非常长寿,活到了97岁。
他生命的前七八十年的日子都过得平淡正常,
闲来无事就练习一下占卜技术。
直到有一天,商纣王听信谗言,怀疑姬昌有不臣之心,
派人把他抓到了殷都,关在了商朝的国家监狱,羑里。
当时的商纣王绝对不会想到,姬昌的「羑里之囚」竟敲响了商朝的丧钟。
羑里之囚姬昌被商纣王抓走后,他的儿子们急坏了。
按照商人观念,异族的酋长是最高级的人牲,
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异族酋长,
所以此时等待姬昌的命运很有可能是成为一名高级人牲。
姬昌的夫人大姒sì为他生了好多儿子,
当时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姬叔旦都已经成年。
他们带上重金厚礼,赶到殷都,
四处托关系向商纣王求情,祈求他能网开一面。
而在羑里监狱的姬昌也没闲着。
相传他就是在这段时间推演出《周易》的,
所以司马迁才会在《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易共有64卦,每一卦的基本单位是爻,一卦6爻,
长横线代表阳爻,2条短横线代表阴爻。
每一卦都有一条简短的解说词,被称为「卦辞」,
相对的,每一爻也有一条爻辞。
关于易经,我们之前做过好几期视频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周易中的「困卦」描述的就是姬昌在羑里监牢的生活。
第一条爻辞说:「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dí。」
株木可能是指用来打人的木棍。
意思是臀部被打得很惨,人被关在地牢中三年,见不到想见的人。
再结合坎卦的最后一条爻辞「三岁不得」,
说明姬昌可能被关押了三年之久。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对啊,《左传》中说「纣囚文王七年」,姬昌应该被关了7年呀。
对此,《翦商》的作者李硕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中期,
距离商周时期已非常遥远,所以《左传》中的说法不一定准确。
他更倾向于相信姬昌是在殷都待了七年,其中三年是牢狱时光。
在殷都期间,姬昌也亲眼目睹了商人的杀俘献祭的仪式,
很多恐怖经历都被他隐晦地写入了《周易》之中。
比如周易的剥bāo卦,卦辞是「不利有攸往」,也就是此行不吉利。
甲骨文中的「剥」,就像是一只兽被悬挂起来,兽的傍边是一把刀。
周易64卦与甲骨占卜大有不同,
甲骨占卜往往只会针对某一具体事件,
而周易64卦推演的却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可变的,六爻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哪怕只变换一个爻,也会变成另一种卦象。
六十四卦皆有卦名,而且是成对组合的,
比如「乾卦」和「坤卦」,「泰卦」和「否卦」,
「同 人卦」和「大有卦」等等。
就拿「泰卦」和「否卦」来说,泰卦反过来就是否卦,
否卦反过来就是泰卦,代表世间事物往往都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
一切也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
商族曾经很弱小,但他们后来却建立了强大的商朝。
这个过程同样是可逆的,目前强大的商朝也可能灭亡。
这种思维方式可谓石破天惊。
当时的人还没有走出神权时代,普遍认为世间一切都被鬼神主宰。
商王家族世代向诸神献祭,从而得到神的福佑。
和商朝作对,就意味着违反诸神的意志,不可能成功。
但按照姬昌的推演,诸神的心意也是可能改变的,
周族也可以获得神的垂青。
可以说在羑里地牢里,姬昌无意间打开了一扇
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那就是翦商是有可能的。
「翦商」一词其实出自《诗经.鲁颂》,
意思很明显,剪断商纣的羽翼,借指剿灭无道,建立王业。
刚才我们说64卦中,任何一爻的变动都会导致不同的局面,
而对商人和周人来说,这一爻就是伯邑考之死。
伯邑考之死众所周知,后来姬昌从羑里之囚中成功脱险,
还被商纣王封了「西伯」的爵位。
《史记》中记载的故事是,姬昌向纣王割让了「洛西之地」,
纣王才一高兴赦免了姬昌,还赐予了姬昌弓箭、斧钺,
以及「西伯」的头衔,象征着西土征伐之权。
可这种赐爵位、赏兵器的做法从未出现在已破译的商朝甲骨文中,
更像是西周之后的分封制度。
再加上,「洛西之地」位于渭河北支流洛河的西侧,
与周人的大本营周原,相距甚远,
周人当时不可能已经扩张到了「洛西之地」。
所以割让「洛西之地」的说法,大概率只是后人的想象。
相比《史记》,《帝王世纪》和《六韬》中的记载,似乎更贴近史实。
《帝王世纪》中说,姬昌被囚羑里期间,
长子伯邑考在商朝做质子,为纣王赶马车。
当时有很多人都说姬昌是西土圣人,纣王不悦,就想考验一下姬昌,
心想,如果姬昌真是圣人,肯定不会吃儿子的肉吧。
于是纣王命人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并赐给姬昌吃。
结果,姬昌吃了。
纣王得意地说「看吧,谁说姬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都不知道。」
《六韬》中的记载更加露骨,说纣王根本没有隐瞒姬昌,
姬昌是在知情的情况下,食子肉,饮子血的。
由于《帝王世纪》和《六韬》的记载太过于颠覆三观,自古以来似乎只能流于野史。
直到殷墟中的森森白骨被发掘,我们才知道,
这种行为对于商人来说,再正常不过。
人祭活动后吃掉祭品是商朝传统的结盟仪式,
姬昌选择参与这种仪式是为了向纣王表忠心,
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册封姬昌为「西伯」的典礼程序。
在殷都的7年,姬昌彻底看清了商王朝血腥黑暗的真面目,
这有多少个儿子都不够商王嚯嚯的呀。
如果说是羑里之囚让姬昌论证了翦商的可行性的话,
那么伯邑考之死就让姬昌起了翦商之心。
回到周原后不久,姬昌便宣布「受命」,
即接受了神的命令, 要他成为人间的王者。
翦商大业正式开启,也是从这时起,
姬昌成了人们习惯称呼的「周文王」。
可商朝乃东方泱泱大国,想要翦商,仅凭周族一族势力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周文王想到了拉拢长期被商朝当做祭品的其他西部羌人。
但问题是,过去百年里,
周人充当的都是商王朝猎杀羌人的爪牙,
羌人怎么可能跟周人合作呢?
此时,一位关键人物拿着鱼竿登场了,他便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他与周文王相识的过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姜子牙, 姜姓,吕氏,字子牙。
前面我们说了,商周时期,姜同羌,
所以从族姓可以看出,姜子牙也是一名羌人。
在他的游说之下,周族重新建立了和西土羌人的盟友关系。
此后十年间,周文王伐犬戎,攻密须国,灭黎国,打邛qióng国,
还收拾了纣王的重要羽翼崇侯虎,拿下了崇侯虎的崇国,
一手缔造了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局面。
只可惜眼看霸业将成之时,文王去世。
此后,翦商的大业落到了文王次子姬发身上。
姬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周武王。
文王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周邦。
它已经占领整个关中,可能还有晋南和河南地区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若干个方国盟友以及隐藏在殷都朝廷里的纣王反对派。
但即使是这样,武王对于翦商事业还是精神高度紧绷。
也许是长兄伯邑考的惨死给他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
也许是他始终不具备父亲文王那种受命于天的信念,
总之周武王的后半生都无法摆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
《逸周书》中以多个以「寤」Wù为题的篇章,
都记载了武王的恶梦之痛。
每每从梦魇中醒来,武王都要派人去请弟弟姬叔旦,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周公旦。
向周公旦讲述梦里的惨状,然后问他,
我们真的能得到神的保佑吗?翦商是否是逆天悖伦之举?
可见商人的那套鬼神祭祀信仰,其实早已在武王心中扎根。
周公旦只能用解梦的方式尝试宽慰和开导兄长,这才是周公解梦的真正由来。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公元前1046年,
武王在牧野发动了伐纣的决胜战。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2月1日凌晨,
周武王姬发开始在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集结兵力。
《史记》记载,周人和他们的同盟军,共4万5千人。
而商纣王集结的军队,则像丛林中的树一样多到无法计算,保守估计至少70万。
4万5000人如何抵挡70万大军呢?
要知道,庞大集团的崩溃一般都是从内部腐烂开始的。
商军的这70万人,有不少都是俘虏和奴隶。
他们被商纣王临时拉到了战场上凑数。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两军即将交锋之际,
商军内部突然发生了军队哗变,
大量士兵临阵倒戈,调转兵器,开始攻打商人。
周武王率领的4万5000人大军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大获全胜。
此时,自知大势已去的商纣王,登上鹿台,赴火而死。
就这样,二月甲子日的清晨,商朝大军覆灭;入夜,商王殒命。
一天之内,中土世界天翻地覆。
对于纣王的焚身而死,后世大都将其理解为一种走投无路的自绝。
其实,按照商人的宗教理念,这是一场最高级的献祭:
王把自己奉献给了诸神和先祖,
然后升往天界,来到了诸神的身边,
接下来,他自然要给叛逆的周人降下灭顶之灾。
为了打破这个魔咒,占领殷都后,周武王在殷都周庙举行盛大的燎祭。
祭品自然是商王朝的人,执行方式是「废」,
场面过于残忍,实在无法描述,也建议大家不要轻易搜索。
总之,祭祀现场充斥着祭品的哀嚎和惨叫声。
周武王就是要让这些叫声上达天听,
这样诸神才能看到他祭祀的诚意,才会选择站在周人这边。
周武王的这次人祭究竟是一次复仇的特例,
还是常态化地接受了 商朝的人祭宗教,我们不得而知。
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而真正带领华夏走出人祭阴霾的人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华夏新生灭商两三年后,周武王姬发在失眠和恶梦的困扰中,忧郁而亡。
继位的周成王姬诵sòng尚且年幼,
所以西周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的。
根据《荀子.儒效》篇的记载,周公旦不仅拥有王的全部权力,
使用王的全套礼仪,甚至臣僚们也都直接称他为王。
周公旦摄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来稳固周王朝的根基,
比如平定叛乱、拆解商人社会,分封周人诸侯等等。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但完全已经被后世遗忘的举措,
那就是彻底废止了商朝的人祭文化。
人祭是一种漫长而顽固的信仰,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算起,已经延续两三千年,
商朝更是将其吸收到了王朝制度之中。
想要根除上千年的积习,并不容易。
为此,周公旦所作的第一步就是将殷都彻底抹去。
殷都不仅有众多商王陵,还有无数的人祭坑,
血腥的人祭文化和殷都联系太多。
周公旦将殷都的商人族群拆分,使他们散居到各地,断绝他们与故土的联系。
显赫的商人贵族则被迁到了关中。
西周初期的都城就在关中的镐Gǎo,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把商朝的遗留贵族放在西周统治者的眼皮子地下,量他们也不敢造次。
还一部分顽固的商人不愿意离开殷都。
为说服他们搬走,周公旦在河南平原上一个小山环抱、三水汇流的盆地里,
营建了新城,取名「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
殷顽民们被强制迁往了洛邑。
随后,周人系统而全面地毁灭了殷都。
大火之后, 富丽堂皇的商王宫殿变成了土堆,商王陵墓也被盗掘一空。
这是殷墟M1001墓穴上面的大面积破坏坑的平面图,
几乎殷墟王陵区所有的大墓都遭到了这种毁灭性的破坏。
这种程度的破坏只能是官方行为。
接下来,第二步,周公旦要尽可能销毁一切与人祭相关的文献记录,
包括周人曾为商朝四处征伐猎捕人牲的耻辱历史。
周公旦要做的是彻底抹杀关于人祭的记忆,防止它死灰复燃,
因为忘却是比禁止更根本的解决方式。
但周公旦不敢烧毁父亲周文王留下的《周易》,
不过好在周易内容隐晦,可以将其中记录的血腥过往强行解释成庸常的内容。
接着,周公旦开始重新编撰历史。
在此后的史料中,商人和其他民族没有任何区别,
历代商王和宰辅们都仁慈智慧、兢兢业业。
只是末世的纣王丧心病狂,才导致了商王朝的终结。
商人几百年的血腥暴行都归于纣王一人,
他负荷着千百万人的罪孽,被涂抹成了完全丧失理性的疯子的样子,
以至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怀疑,关于纣王暴虐的说法是不是后人虚构的。
周公旦还构建出了一套以「天命观」为核心的世俗道德体系,
指出王朝想要获得上天的保佑,要做的是行德政,勤政爱民,
而不是为祭祀神明,不断杀戮。
最后一步,周公旦开始颁布新政令。
禁止人祭当然是新政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宰杀牲畜也不能超过十二头。
周公旦开始营建洛邑新城时,奠基祭礼只用了两头牛。
次日,祭拜土地神,也之用了牛、羊、猪各一头。
可以说周公旦的新政都是围绕着「道德」二字展开的。
他制定了种种礼节,希望让人们学会控制欲望,
把社会规训的和善、节制、长幼有序。
这些说教和规范形成了种种儒家经书,后来被统称为「周礼」。
周公旦还以身作则,每次面见年少的侄子周成王时,他都战战兢兢如对严父。
每向成王表达完自己的意见,或者听成王说出每句话,
周公都要以头触地、长跪稽qǐ首许久。
以至于逐渐长大的成王,和所有青年们一样,开始萌生叛逆心理,
对这些繁缛礼节和道德说教渐渐不满。
但周公旦委实无法向侄子解释,
自己这种对道德近乎病态的依赖是源自年轻时,在殷都的痛苦血腥经历。
这是他和父亲、兄长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痛,已无从向年轻一代谈起,
就像兄长伯邑考的真正死因不能再被触及一样。
成王20岁时,周公旦退位,成王亲政,
此后不久西周将都城迁往了洛阳,
至此,华夏文明终于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尾声正如视频开头提到的那样,
本期视频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都来自于《翦商》一书。
这本书出版于2022年10月,
作者李硕老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
毕业后,李硕老师做过新闻记者,当过编辑,还出版了多部著作。
这本《翦商》绝对是一本你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虽然也有人认为书中的部分论证并不严谨,有些主观,
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依然可以被视为一部言之成理、逻辑自洽的优秀著作。
最重要的是,《翦商》打破了固有历史框架,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商周之变」的全新视角。
今年4月22日,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在杭州揭晓,
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奖)颁给了《翦商》这本书。
但令人感到心痛和惋惜的是,
3月15日,李硕老师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
自己已罹患重病,即将告别这个世界。
「大块劳生,息我以死」是李硕老师面对死亡的坦然达观,
他说,我活着也很少能享受生活,
总忙忙乱乱操心下面写个什么,现在总算能休息了。不知道这期视频发布的时候,李硕老师是否已经离世,
如果还在和病魔斗争,真心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