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香甜女”杨舒平:看美国冷脸被韩国拒绝,回国后门都不敢出

史海小记 2024-10-30 09:31:05

杨舒平单单媚外求荣的“留美高材生”一夜之间成为了人人喊打的“空气香甜女”,不管是美国还是韩国,遇到杨舒平都选择闭门不纳。

她在国外碰壁连连,遭遇苛待。现在回国后的她,过的怎样呢?

2017年,马里兰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这本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日子,却因为一位中国留学生的演讲引发了巨大争议。杨舒平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数千名观众,开始了她的演讲。

杨舒平的这番话立即引起了在场中国留学生的不满。有人开始低声议论,有人甚至直接起身离场。

杨舒平似乎没有察觉到台下的异样,继续她的演讲。

她谈到了在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对比了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称赞美国的教育更加开放和创新。这更加激怒了现场的中国学生,有人开始大声喝倒彩。

然而,校长陆道逵却对杨舒平的演讲表示了支持。他在随后的讲话中称赞杨舒平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演讲视频很快在网上传开,引发了轩然大波。

许多中国网民对杨舒平的言论表示愤怒,认为她不尊重自己的祖国。也有一些人为她辩护,认为她只是在表达个人观点。

她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下,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临行前,父母再三叮嘱她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初到美国时,杨舒平经历了不小的文化冲击。她惊讶于美国人的直率和开放,也对课堂上的自由讨论感到新鲜。

慢慢地,她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她开始穿着更加时尚,参加各种派对,交往了一位美国男友。

随着时间推移,杨舒平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疏离。

她觉得中国的一些习俗和观念太过保守,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想法在她的毕业演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演讲事件后,杨舒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她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道歉声明,称自己并无意冒犯任何人,只是在分享个人经历。

然而,这并没有平息争议。一些网民继续对她进行攻击,甚至人肉搜索她的个人信息。

更让人意外的是,杨舒平在道歉后不久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争议言论。

她表示自己不后悔演讲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美国的优越性。这进一步激怒了中国网民,也让一些原本同情她的人感到失望。

毕业后,杨舒平开始寻找工作。然而,演讲事件的影响远比她想象的要大。许多公司在了解她的背景后都婉拒了她的申请。

最终,她只能在一家小公司找到一份低薪工作。

在工作中,杨舒平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她的一些言行举止让同事感到不适,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不到半年,她就被公司裁员了。失业意味着她可能面临签证问题,不得不离开美国。

无奈之下,杨舒平只能前往韩国寻找机会。然而,在韩国的求职之路同样坎坷。

很多公司在网上搜索到她的相关新闻后,都拒绝了她的应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又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而再次失业。

走投无路的杨舒平最终决定回国。她悄悄返回中国,希望能重新开始。然而,现实并不如她所愿。

为了帮助女儿重新开始,杨舒平的父母决定为她改名换姓,并搬离了家乡。然而,即便如此,杨舒平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她只能暂时依靠父母生活,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却没想到,杨舒平还是死鸭子嘴硬,口中宣称:不要嫉妒她取得美国绿卡,顺便还带上了“中国人”,留着中国人的血,却用着美国佬的嘴脸,还得是杨舒平女士会搞事情。

杨舒平的言行确实引发了许多人的愤怒和批评。

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接受国家资助出国留学的学生,她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公开贬低自己的祖国,这是极其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人指出,杨舒平对中国空气质量的评论过于片面和夸张。

虽然中国确实面临环境问题,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她的言论不仅忽视了这些努力,还给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扭曲的中国形象。

杨舒平在社交媒体上的后续言论更是引起了强烈反感。许多人认为,她不仅没有真诚道歉,反而变本加厉地发表争议言论,显示出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人指出,杨舒平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也给其他在美中国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她的言论可能会加深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使其他中国学生面临更多不公平对待。

一些批评者认为,杨舒平的遭遇是咎由自取的。她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

他们认为,社会对她的抵制是正当的,这能够警示其他人不要轻易做出类似的不负责任的言论。

同时,这个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正确看待祖国的讨论。

批评者们强调,爱国不等于盲目赞美,但批评也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善意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博取他人眼球或讨好外国听众。

最后,许多人认为杨舒平的经历应该成为一个警示。它提醒所有人,特别是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要谨慎言行,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祖国,为促进中外交流和理解贡献力量,而不是加深误解和偏见。

信息来源: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爱国事件中的舆论表达和议题特点——以微博“杨舒平”事件为例》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1期

-1 阅读:8

史海小记

简介: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