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从改革开放以来也是迎来了发展快车道,几十年来的成就也是斐然。但毕竟基础差、底子薄且新发生的工商产业还是非常少而让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为单一,因此整体来说我国绝大部分农村的民生水平还是相对偏低,城乡民生差距还是非常大,这也是我国下一阶段民生建设的最主要攻坚方向。
相对来说长三角的核心区域可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示范区,不少农村的居民收入都可达到初级发达国家水平了,而且还有不少亮点可表。

首先看下长三角核心区农村人均收入2024年度的整体水平,27城中仅有滁州与安庆的农民收入还略低于23119元/年的全国平均值,而且这两座城市也属于安徽省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了,所以在如此大的连片区域的农村民生发展水平这么高在全国范围内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再细看的话,已有13个城市的下属农村居民收入在4万元/年以上了,按照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力、物价水平等来说这个收入水准已可接近初级发达国家水平了,就我国农村早期民生基础来看,这发展速度已是很惊人了。

再高一级以5万元/年的收入为标准,长三角核心区也已有5个城市达标了,这按照农村地区平价购买力的话可媲美城镇居民7万元/年以上的人均收入了,毕竟农村居民不少菜蔬是可自给自足的,消费支出是可相对偏少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5个城市全部都是来自于浙江省内,以嘉兴、舟山与绍兴为前三位,城镇更发达的宁波与杭州反而排在前三者之后,而且杭州都快要被湖州超过了,后者2024年度因有7%的高增已达50797元而还低于杭州不到10元。

更令人吃惊的是上海市居然只能以4.56万元/年排在第9位,不仅低于那五个浙江城市而且也要比苏州、无锡低,城乡居民整体收入也可在长三角最前列之一的南京市则更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38690元/年而只能居第14位。
从以上描述就能发现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性相当大,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怪状呢?主要还是各地农村工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率差异决定的。

典型如上海市,它的城镇发达程度、居民收入都是在国内城市首屈一指,但再看它偌大的全市面积与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却都能达到90%左右,所以其农村居民收入的调查人口只能是在远郊区域了,工商产业密度偏低而多元化收入可能偏少点,再加上老龄化率也会偏高,所以确实与江浙等地的农村相比了。
宁波、杭州、苏州与无锡的农村收入要比嘉兴、舟山等地要低,其实部分原因也是与上海类似的,当然也与嘉兴、舟山有自身更多农村特色产业有关的。

南京那就更是了,城镇发展水平相当高了,但它的农村发展确实是很一般的,比大部分浙江城市、本省的苏锡常等都要低,这应该也是大家的共识吧。
所以这才有了浙江省城市的大放异彩,就是因为整体的城镇化率偏低点,其次它的经济发展就是从乡镇经济开始的,放眼看浙江各地的乡镇至今还是各类小微企业密布的,再加上浙江省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也要略好于江苏省,所以其农村居民整体收入偏高也就正常了。
江苏省内的收入分布还是继续着苏南到苏北从高到低的状况。

那么安徽省呢?上面说了半天还没怎么提到!主要还是作为后发地区确实这方面要比浙苏两省还是逊色了许多的,其省内最高的马鞍山还没能达到3.5万元/年,差不多与江苏省的北沿江三市的水平相当吧,芜湖与合肥只有3.3万多元,其他城市要更低。
但从涨势来看,安徽各市却很是喜人,后发力十足呀!以全国6.6%的平均增速看,苏浙两省能超过的寥寥无几而安徽省城市却能大部分达标哦,而且多城都在7%几的增幅了。这样的增长态势,是有利于长三角内缩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家说是吧?
最后请来查看下表,具体了解长三角各地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