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上,诞生过无数名家大师,创造出无数佳作,对书法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但是纵观中国书法史,无论是宗师还是书匠,大多都是书法史上的一个普通点,极少数的人才能够成为标志点,启功先生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标志点。
想要成为书法史上的标志点,不仅仅需要拥有深厚的书法造诣,还要有天时地利的大环境辅助,当时代的浪潮涌来,能够屹立于浪尖上的那个人才能够被称为标志点,启功先生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作为满族皇室后裔,启功先生出生于封建王朝没落时期,并没有过上太长时间的荣耀生活,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幼年就读于私塾,12岁时受资助插班入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至高中时因贫困辍学,后经人介绍拜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为师,后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启功先生早年以文学绘画扬名,因被人嫌弃字不佳,拒绝启功先生在自己的画上题字,遂开始努力学习书法,最终成长为一代书法大师。
世人皆知启功先生有四绝“文物鉴定、诗、画、书法”,启功先生也因书法享誉国内外,但是在启功先生看来,自己的本事“鉴定第一,诗次之,画不如诗,书法不如画”,并且从不以书法家自居,这并非是他缺乏对自己书法的自信,而是出于他对书法理解。
启功先生从旧社会走来,早年接受的是传统的诗书礼仪教育,在他的观点里书法始终都是实用性的技巧,而非高深莫测的艺术,他的书法也偏重于实用性,无论是何种书体都写的俊秀挺拔、中规中矩,不去追求夸张雕饰。
启功先生所处的时代,跨越了王朝陨灭,社会新生和文化的变革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书法的实用性被取代,成为一门纯艺术,启功先生成为这一重要转折期的实用性书法大家的代表。
启功先生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后一位实用性书法大家,也是中国书坛最后一位扛旗者,在启功先生之后,中国书坛再也没有了领袖,中国书坛再也没有出现实用性书法家了。启功先生书写的《启功论书诗百首》可以算是书法史上最后一份实用性书法巨作。
可以认为以启功先生划界,书法从实用性走向了纯艺术性,才将启功先生当做书法史上的一个标志点。
这一标志点不单是书法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人们书法审美的分界点,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启功先生和他之前的书法家很少被当今民众质疑,但是启功先生以后的书法家大多都难以全身而退,即便是沈鹏这样的名家大师也被人骂的体无完肤。
今人普遍认为的书坛没落也是从启功先生开始为界的,如今中国书坛群龙无首,一片嘈杂,正缺少像启功先生这样的人来一统书坛,然而书坛再也不会出现下一个启功了,书坛燃起的硝烟也永远不会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