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军:宿迁抗日英烈谱(12)——朱启勋烈士

赵连军探史 2025-02-04 22:54:38

朱启勋烈士(木刻)

朱启勋烈士——盘肠大战的新四军独立旅三团二营营长

朱启勋烈士,1909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县成集乡朱南荡一个有土地千余亩的官僚地主家庭。到朱启勋祖父时,家境日趋衰落。为重振门庭,祖父对全家男女要求严格。朱启勋自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学文习武,从不懈怠。受父亲影响,朱启勋酷爱练枪法,早晨上学前要先练一阵子枪法,白天找鸟雀打,晚上对香火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长日久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在兄辈族侄中数他枪法最好。一次,他叫四弟朱启华站到远处,以朱启华戴的狗头帽子上帽缨为靶子,朱启华胆也不小,跑到远处刚喊声好,朱启勋抬手枪响,朱启华帽上的帽缨子被打飞了。在一起练枪法的晚辈、佃户,听枪响吓得眼都不敢睁。他父亲得知这事将他大骂一顿,庄上人都说他痴了,叫他“三痴子”。

在学生时代,朱启勋便投身革命,积极从事学生运动,曾先后被就读的大兴庄小学、涟水中学、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当局开除,但革命的信念越发坚定。接着又参加了淮盐地下党于1930年组织的“八一”暴动。在革命转入低潮,淮盐党组织遭到破坏后,朱启勋没有退缩,仍在家乡成集一带抗暴打匪,保护群众利益,受到了家乡群众的拥护和尊敬。这为他后来在家乡组织民众的抗日运动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朱启勋等一批进步青年到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组织成集附近的小学和私塾师生举行抗日大游行,编演抗日救亡的剧目。朱启勋为人严正静穆,讷于言词,从未演过戏,也亲自粉墨登场。为了联络周围人士共同抗日,他们发起组织兄弟团,以拜把子形式先后联络了八九十人,发誓同心抗日。兄弟团横跨淮(阴)、涟(水)、沭(阳)三县,对后来这一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1938年初,他们发起成立苏北抗日同盟总会的第一个分会——涟水县抗日同盟会,并在成集成立支会,广泛开展宣传、组织、武装民众的工作。成集的抗日基干队被国民党涟水县当局取缔后,朱启勋不灰心,不泄气,又打出了自卫先锋队的旗号,继续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力量。后来,尽管这些民众抗日武装力量在国民党涟水县当局威压下很快被迫解散,然而,以朱启勋家乡朱南荡为中心的涟水、淮阴两县的交界地区,仍是淮、涟、泗群众性抗日运动最活跃的区域,后来成为淮涟泗地区最早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2月,张芳九、高兴泰、戴曦等中共党员按苏皖特委指示到淮涟地区恢复党组织,朱南荡便是他们最早的落脚点和主要的联络中心。

1939年3月初,淮涟一带相继沦陷,乡村一片混乱,朱家老人想:子贤孙孝三代同堂,在这大乱的世道还能维持多久?就决定分家。一般人视分家是争财夺利的好时机,但朱启勋却淡然处之,将好房好地让给兄弟,自己留最差的。庄上的百姓说他“痴”,他一笑了之,不为所动。朱启勋日夜盘算重建抗日武装。3月7日,他与林士均、王晓楼在朱码一带收集了国民党军队散落的枪支共十余支,遂组织17人成立了“涟水抗日独立营”。仅一个多月,这支队伍就扩大到六七十人,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涟水县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不久,涟水抗日独立营与淮阴县抗日义勇队在朱南荡合编为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第八团,朱启勋任二营营长,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来往于朱南荡这个联络中心的革命同志更是川流不息。朱家每天都要接待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了保证游击队和地下党同志的正常活动,朱启勋和他的堂弟朱启宇除千方百计地供给粮饷外,还出卖土地,为游击队购买枪枝弹药,时常从家里拿衣服、日用品给家境困难的战士穿用。上级给第八团主要干部每人发一件大衣,他将棉大衣送给通讯员汪海泉,说:“你当通讯员整天在外跑,家里穷也做不起棉衣,这件大衣就给你御寒吧。”朱启勋不吝财物支持抗日,却难得照顾家中的4个儿女,妻子难免有不满之语,他就笑着说:“不给八路军穿,那就被鬼子抢去了。”一次部队在朱南荡整训,营部住他家前院子里,他忙于工作,几天都没到后院看望妻子儿女一次,更没有在一起吃一顿饭。第四天下午他妻子见战士开始还铺草了,知道部队要转移了,就叫大儿子到前院叫他爸爸回来。他到了后院,妻子发泄说:“你抗日不问家里事还不要紧,可惹得鬼子来‘扫荡’,国民党来抄家,害得全家老小跟着你把头提手里玩。你到底图什么?”朱启勋内疚地安慰说:“等把日本鬼子打跑了,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朱启勋的父亲患了中风瘫痪在床,他也没有来得及回来看望,直到老人病故送信到部队,才回家与老人告别,因军情紧急在家只停留几个小时,没等老人安葬就匆匆回到部队。

朱启勋和朱南荡一带人民的抗日活动,遭到了敌伪顽的无比忌恨,他们对朱南荡进行了频繁的“扫荡”、袭扰,朱启勋家也三次被抄、被烧。

1939年12月下旬,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整编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八团,朱启勋仍任第八团二营营长。1940年春,第三梯队对外改称淮海大队,坚持淮涟地区抗日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淮海地区支援新四军作战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五旅整编为新四军独立旅。为加强独立旅力量,是年2月淮海大队上升为独立旅第三团。上升为主力后,原营团干部大都调到地方工作,朱启勋被继续留在部队,任独立五旅三团二营营长。此后,他即经常率领部队转战于泗沭、宿迁一带,屡战屡胜,声威远播。

1942年6月,第二营接受了拔除敌宿迁陆集中心据点的任务。他拟定了政治攻心和夜战、偷袭等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仅十多天时间,就顺利地扫除了陆集外围的孙圩、曹炮楼等据点。这时,敌人龟缩到据点内固守待援。敌人的炮楼很高,外有铅丝围寨砦、土围、水围等层层障碍,四周又是一片开阔地,易守难攻。7月初,朱启勋决定留少数部队在外围佯攻,主力退出陆集街,进一步作攻坚的准备。但由于随二营一起行动的一位副团长的反对,部队只好在陆集街布防待命。第二天,数倍于我的宿迁援敌猛扑而来,一下子冲到陆集街头。面对猝不及防的危急形势,朱启勋果断地对營卫排发出命令“冲出去!”又交代青年干事汪海全,要全力保护副团长安全突围。说完,他拔出盒子枪,带头冲出去,一枪撂倒了封锁街道的敌机手枪,汪海全遂乘隙把副团长护送过险区。就在这时,朱启勋右腹部中了数弹。他本能地把右手插在腰带里捂住伤口,用左手向敌人继续射击。他又接连击毙几个敌人,吓得一群尾追之敌畏缩观望,不敢近逼。他随即指挥警卫排突围。当他忍着剧痛翻过墙头时,由于腹部伤口太大,加之用力过猛,肠子流了出来,他捂着己经流出的肚肠,以惊人的毅力指挥警卫排且战且退,鲜血渐渐地染红了他的下身,直至不省人事。指战员们看着他那紧锁双眉,咬紧牙关的刚毅形象,禁不住失声痛哭,赶忙抬着他向后方医院转移。转移途中,朱启勋不幸牺牲。后经医生检查,朱启勋烈士身中九弹,流出的肚肠也己破裂。

时任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的梁兴初将军为朱启勋烈士题词

是年10月10日(农历9月1日),在朱南荡召开了朱启勋追悼会,致丧委员会由金明、杨纯、吴觉等31人组成。淮海区各机关、团体、学校代表及群众千余人出席。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和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等题写了挽词挽联。李一氓所题挽词为:“血膏淮泗之原野,鬼厉万夫而为雄,诚吾党之健者;惜赍志以殒终,功在保乡卫国,兄当祀重勋隆,涟水朱营长其年英、其战果、其死烈,其太行山上左将军殆相同。”当时有一首悼诗说:“龙城飞将今何在,豪气盘肠化彩虹。”

1953年4月,涟水县政府在成集烈士陵园修建朱启勋和全民族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朱启杰兄妹烈士碑,并把小洋河改名为杰勋河,将烈士的家乡命名为杰勋乡、杰勋村。1995年4月,涟水县成集镇政府重建了朱启勋、朱启杰兄妹烈士碑。(史料主要来源:童来喜等主编《千古忠魂——新四军英烈》,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印《淮阴英烈(第一辑)》,王继华著《淮河大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