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如今的运营商在菜市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摊销售手机卡和电话是一种十分落后的营销方式。
“运营商为何热衷于摆摊?”
“运营商的竞争竟然沦落到小摊小贩的叫卖,这让人很纠结。”
“信息化如此发达的运营商,居然回归到原始的摆摊形式,靠着卖狗皮膏药的方式生存吗?”

然而,我认为,摆摊营销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不仅电信运营商,许多其他品牌也将摆摊视为常见的销售方式。只要地点选得对、产品选得好,效果一定会显现出来。
运营商摆摊因需求而生《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什么是营销?并不是一群人西装革履在豪华办公室喝着红酒讨论市场战略就是营销。
别忘了,通信的需求是大众的需求,它是普通百姓日常所需要的东西,并不是名牌手袋、高档红酒等,它需要触达最基层的烟火人间。

“这卡能让我看视频流量不超吗?”“这手机坏了可以去你们营业厅修吧?”——营业厅里,工作人员正襟危坐,用户上门有需求却不知如何提,但是在菜市场、超市门口,他们会直接提出这些问题——真实的需求,永远藏在市井的对话里。
此外,运营商的基层团队去排摊设点推销手机卡,同时引入一些质量优良、品牌可靠的手机。只要他们成功卖出一张卡,市场就净增了“1”。同样,渠道合作伙伴出售一张卡或一部手机,就能得几十到上百块的佣金,这样双赢的局面,谁说不好呢?
摆摊也有大智慧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摆摊神圣化,而是想说,这其中有许多来自基层的洞察和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运营商应该如何在市场中灵活运用摆摊策略。

“我们小区门口,运营商隔几个月就会来摆摊。”除了小区,学校也是运营商常选择的摆摊地点。
小区、学校的确人多,适合摆摊。但是实际上这些地方只有中午和下午两个人流高峰,其他时间都没什么人。这时假如有其他的区域叠加进来,情况就要好得多。
举个例子,小区+小学。老人在小区接送孩子的时候可能会对亲情号产生兴趣,妈妈们可能想为自己的流量包“充充能量”。

再比如:学校+夜市。学生刷剧需要流量,夜宵摊主需要直播流量套餐,这就是利用场景共振效应来提升摆摊的效果。
出摊的时机也很关键。零售专家黄碧云分享了她小时候的经验,卖冰棒的黄金时间是下午的1点45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代很多大人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近,他们中午都会回家。而1点45分左右正好是他们要出门上班的时间。这时家长眼看着孩子一个人在家,多少有点不忍心,他们大概率上不会拒绝在这时给孩子买根冰棍。
看似简单的卖冰棍,其实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黄碧云老师卖冰棍的智慧,在5G时代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早市送完孩子的老人,可能提着菜篮研究“定向流量包”回家看视频;傍晚广场舞开场前,可以推“直播定向流量”。
摆摊营销的本质,是用最朴素的场景,完成最深刻的人性对话——而这,恰恰是数字时代最稀缺的能力。
来,测测你有没有摆摊天赋我们假设,你所在的城市有明星要举办一场演唱会,假设你想在演唱会门口摆摊,请问你应该卖什么?怎么卖?
按照通常的想象,虽然在明星演唱会门口摆摊,但卖的产品依旧只能是手机卡、手机了。
但是,运营商的手机卡、手机,其实是竞争最激烈、最卷的品类,而且很难实现差异化。现在运营商的价格都已经到底了,谁也别想比过谁。
事实上,真正适合在演唱会门口卖的东西是“追星生存包”:
0.5元/片的定制冰贴(印着偶像应援色)
X元演唱会当天10GB直播定向流量
扫码领取偶像语音彩铃
在演唱会门前出摊,看似是个小事,里面的门道可一点都不简单。

下次看见路边“充话费送大米”的帐篷时,不妨多一些理解,他们每月有任务。无论他们怎么卖力宣传,心里也是不会故意去坑害用户的,只不过有的套餐看起来比较复杂,需要用户仔细点问清楚,以免造成误解。
同时,运营商也该多去研究用户的需求,打造出极致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好的口碑来传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