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亮相春晚背后,云和AI为何成为焦点?

队长手记 2025-01-30 12:05:44

七年之后再登春晚,阿里带着云和AI回来了。

2025春晚首次启用了云计算和AI独家服务商,在大量节目中应用大模型的视觉技术,并且用云计算来全球直播。就像几年前郑重介绍高铁技术一样,这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可为什么春晚会选择阿里云呢?

一是,采用阿里云来支撑全球直播,相比于传统卫星直播,云计算能支撑的内容更多,成本更低,而且更方便各种网络观看。去年巴黎奥运会也采用阿里云来支撑全球直播,画面从现场传输到云平台,然后云平台在全球建设的数据中心,可以就近分发给当地观众。

二是,大量采用先进的AI技术。今年春晚节目现场,程序员的密度明显上升。演播厅里增加了一些阿里云的工程师,陪着节目组用AI来生成节目效果。像甄子丹领衔的《笔走龙蛇》武术表演,就利用AI技术,重新复现了巴黎奥运会上的闪耀世界的“子弹时间”技术。它以“天空环绕视角”,为观众创造了“空中环绕、时空凝结”的全新观看体验。那这个“子弹时间”是怎么做到的呢?准确地讲,“子弹时间”的技术名为“云上AI多视角呈现技术”。

在春晚演播厅,先部署一套由30台相机阵列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以“演播厅天空环绕视角”录制整个舞台。在将舞台数据传上云端以后,再使用AI算法,对画面进行3D渲染,在不同角度下,展示每一个表演细节,让观众明明在万里之外,却宛如身临其境,产生“时空凝结、移步异景”的立体视效。

在莫文蔚、毛不易演唱的歌曲《在岁月里的花》中,通义万相也利用了自己的AI技术,对高光时刻实现了“油画定格”。通义万相能够自主根据舞台风格,将动态的舞蹈,自动生成一幅精美的“静态油画”,在动态与静态之间,丝滑切换,无缝衔接。

可春晚中能呈现的技术只是冰山一角。无论云转播还是AI节目,对阿里云来说,技术难度都不高。技术攻坚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早已在过去十年间悄然进行。登上春晚,仅仅是技术成果的一种呈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背后的内核和时代意义。

阿里云在创业的早期阶段,却并不被看好。为什么不被看好呢?核心原因就是,它做得太早了。任正非就说过,你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三步就是先烈了。2008年,中国刚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还拿下了金牌榜第一名,全国沸腾。可在硬核科技领域,中国仍旧是一个“三无国家”。一没芯片,二没操作系统,三没算力系统。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国企,包括BAT这种一流互联网公司,都离不开“IOE”模式。I是美国IBM小型机,O是美国Oracle数据库,E是美国EMC存储。也就是说,在底层数据技术上,美国几乎是包圆了。2007年这一年,阿里要向美国公司支付的硬件费和维护费,就是数千万美元。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况却在2013年,彻底走向终结,阿里下线了最后一台IBM小型机。这也宣告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去IOE化”的成功。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核心就是培育出了阿里云。

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可2008年的时候、李彦宏、马化腾都不看好云计算。美国Oracle创始人埃里森也公开批评称:“云计算就是一派胡扯,是愚蠢的概念。”从技术上来讲,英语老师出身的马云,不如李彦宏、马化腾,更不如埃里森。可不懂技术的马云,却选择了相信。这几乎是一场豪赌。2009年,阿里的全部利润才10个亿,而当年投入阿里云的预算,就是10个亿。也就是说,阿里集团把自己的全部利润,都押在云计算上了。马云的想法很简单,每年投10亿,连续投十年,做不出来再另说。

可奇迹却因此而诞生。别人眼里的愚蠢,最后成为了一种远见。阿里云牵头人王坚顶住压力,埋头苦干了4年,“飞天”操作系统真的一飞冲天了。这几乎是中国第一个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操作系统。它以“神龙”云服务器为核心,融合了物理机和虚拟机的双重优势,实现了性能“零”损耗,上云“零”障碍,仅需5分钟就能完成一台弹性裸金属服务器,从创建到部署。

2013年,飞天单一集群能力达到5000台,登上全球第一。阿里云的算力底座,也就此宣告落成。而如今呢?飞天已经可以把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接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单一集群规模高达1万台,拥有十亿级文件数。飞天网络也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总用户数突破230万。阿里云也成为奥运会的唯一云服务合作伙伴。

其中,在巴黎奥运会上,云计算首次替代卫星网络,成为奥运会的主要转播方式。可以说,阿里云在巴黎奥运会上,创造了人类转播技术的历史。这是微软、谷歌、亚马逊都没能做到的。

放眼整个欧亚大陆,能够与微软、谷歌、亚马逊正面较量的,也就只有阿里云了。正是2009年的一个看似“愚蠢”的决定,却让中国在全球云计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反观欧洲呢?在云计算的竞争中,彻底落败,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

随着AI时代的到来,阿里云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浪潮之上。做AI大模型,阿里云具有先天优势。因为AI的底层推动力就是算力。阿里云呢?恰恰掌握着海量的算力。早在2018年,阿里云就启动了AI大模型的研发,它是中国最早,也是全球唯一,积极研发AI大模型,并全方位开源的云计算厂商。由阿里云一手打造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就已经站稳中国头部。像中国一汽、微博、携程、喜马拉雅等30万家公司,均已接入通义大模型。

但它不只是服务于企业客户,也支持科研单位。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就以“通义”大模型为基础,打造了“星语3.0”,推动天文观测实现智能化。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也凭此打造了“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用于分析月球表面的撞击坑。

可这些都只是阿里云的技术溢出,它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中国AI的算力底座。我们总是讲AI竞争,可AI竞争的底层核心是什么?是算力。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几乎有一半的AI大模型,都是在阿里云上跑通的。被美国最新拉黑的“智谱华章”公司,它研发的AI大模型就是在阿里云上训练的。它也是被美国拉入实体名单的第一家中国大模型公司。为什么要拉黑它?就是因为智谱华章的技术实力太强了。此外,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昆仑万维、央视网以及复旦大学等AI大模型,都依赖于阿里云的算力支持。

AI之争,已经不亚于核武器之争。2024年11月,美国就宣布启动一项全新的“曼哈顿计划”。要知道,这个计划最早是用来搞核武器研发的。可现在,美国把AI创新也命名为“曼哈顿计划”了。

直到今天,都还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OpenAI会依附于微软集团?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离不开微软的云计算支持。全球领先的AI公司,无不掌握着海量的算力资源。OPenAI的背后是微软云,DeepMind的背后是谷歌云,Anthropic的背后则是亚马逊云。

事实一再证明,光靠大模型,是赢不了AI之战的。要彻底扭转中美AI技术差距,AI大模型只是技术结果,它的底层支撑还是离不开云计算。

可以说,没有云,就没有人工智能。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