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软毒品”,一旦成瘾,便可能让无数同胞陷入可怕的境地:舌头被割掉,牙床被切去,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而它,正是在中国坐拥6000万成瘾者的槟榔。
槟榔走上的是一条抄袭烟草巨头的黑金之路。烟草巨头们曾利用媒体、公关、科学精英以及地方势力,打造出一条充满利益但危害巨大的道路,如今槟榔正沿着相似轨迹前行。
在诸多欧美国家,槟榔已被全面禁售;在新加坡、土耳其、加拿大等国,槟榔更是被直接列为毒品;就连全球第一大槟榔生产与消费国印度,绝大多数地区也已立法禁售槟榔。
可在我国,槟榔却依然屡禁不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和危害呢?
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它喜热喜湿,在我国主要种植于海南、台湾等热带地区。
然而,奇怪的是,槟榔主要的加工与消费地却是湖南。湖南全省6000万人中,超过2000万的男女老少都吃过槟榔。
这一习惯的形成还有一段历史渊源。顺治年间,湖南湘潭遭遇清军屠城九日,百姓伤亡惨重。一位安徽商人看到一位老和尚通过嚼食槟榔收尸进城,便认为槟榔或许有解毒避疫的功效,于是大量引进槟榔,嚼食槟榔的习惯也由此延续下来。
改革开放后,湘潭各地的槟榔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槟榔加工经营者达4000余户。
1998年,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在湘潭成立,槟榔从小作坊式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1999年,湖南省食用槟榔地方标准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湖南槟榔产业的集群发展。到2001年,槟榔已成为湘潭食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全市槟榔食品销售额达5.5亿元。
槟榔企业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它们高薪聘请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智囊团队,不断自我革新,力求把产业做大做强。短短几年间,槟榔冲出湘潭,走向全省。
2010年,有研究者对湖南省35424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13611人咀嚼槟榔,咀嚼率为38.42%。其中咀嚼槟榔者最小年龄仅3岁,最大年龄为71岁。
这一数据足以显示出槟榔在湖南的广泛传播,也带动了湖南全省槟榔行业的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一种不太常见的口腔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
1984年,一位名叫简新春的口腔医生在门诊时遇到一对姐妹。姐妹俩张口困难,口腔黏膜发白,最终被诊断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这对姐妹从事槟榔生意,每天都会嚼食槟榔。
次年,简新春在报告中首次将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与嚼食槟榔联系起来。
我们现在知道,槟榔纤维粗糙,在咀嚼过程中会不断摩擦口腔,造成黏膜损伤。而且槟榔中含有包括槟榔碱在内的诸多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直接杀死细胞,还会引发炎症。
这种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伤害,会持续损伤口腔黏膜,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那么,什么是纤维化呢?当人体组织细胞受损时,如果损伤较小,周围的实质细胞会增生修复,这种修复可以使组织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但当损伤较大或者反复损伤,超出了周围实质细胞的再生能力时,纤维结缔组织就会大量增生,对缺损组织进行修复。虽然本意是保护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但纤维结缔组织不具备原来器官实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实质细胞减少,进而破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纤维化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器官硬化,像与抽烟有关的肺纤维化、与喝酒有关的肝硬化,都是同样的道理。
患有口腔黏膜下纤维性病的病人,早期会出现溃疡、口腔烧灼感、味觉减退等症状,到了后期,会出现张口困难,甚至连吹蜡烛、说话、吞咽都十分困难,给患者带来漫长而痛苦的折磨。
研究数据显示,66%的槟榔咀嚼者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病变,而不咀嚼槟榔者仅有1.5%。
不仅如此,槟榔中的多种成分具有直接致癌作用。纤维化环境加上长期损伤和慢性炎症带来的细胞因子刺激,为癌细胞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温床,这也是口腔癌成为湖南省特色肿瘤的重要原因。
2003年8月7日,国际癌症机构在搜集印度、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篇研究报告后,经过16位专家研讨,正式认定槟榔为一类致癌物。
2017年,湘雅医院口腔和面科发表了一篇关于湖南口腔癌患者数量的研究论文。
作者收集了长沙5所医院10年间因口腔癌入院就诊的患者数据。
2006年,共收治401例口腔癌患者,其中96例是由于长期咀嚼槟榔导致,所占比例为23.94%。
到了2016年,口腔癌患者增至2108人,其中长期咀嚼槟榔导致的口腔癌患者数量达到1803例,占比为85.53%。
这仅仅是长沙5所医院的统计数据。
随着槟榔危害的真面目逐渐被揭开,2013年,一篇名为《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的文章横空出世。
文章中描述了因长期嚼食槟榔而被割掉舌头、切去牙床的口腔癌患者。43岁的刘桑果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他因常年咀嚼槟榔,不幸罹患口腔癌,左脸、下颌、左牙床和淋巴都被切除,左眼也因神经被压迫彻底失明。
即便对槟榔满怀痛恨,但他病床旁边的抽屉里依旧放着槟榔,那是为前来探望的亲友准备的。
这一幕显得如此荒诞,却又真实地发生着。这篇文章当年席卷全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抵制槟榔的小高潮。中央电视台也随即发布了槟榔致癌的相关报道。
槟榔产业因此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的公关危机。
当年香烟面临致癌危机时,制定了两条应对策略:一是聘请公共关系公司,用“导致肺癌的病因有很多,没有人能够证实吸烟对人体致癌”的说辞来混淆视听;二是聘请行业专家为香烟站台,用科学来对抗科学。
几十年后的槟榔产业显然借鉴了这些策略,甚至做得“更胜一筹”。
在央视发布槟榔致癌相关报道仅仅两个月后,就出现了槟榔价格暴跌,海南百万农户损失惨重的新闻。槟榔致癌的报道,给海南的槟榔种植带来了巨大冲击,让种植户们看着成堆卖不出去的青果欲哭无泪。
槟榔巨头们将自己的利益与百姓的生计紧紧捆绑,指责反对者不让老百姓吃饭,打完感情牌后,又抛出其他话题转移注意力,声称世卫组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质有200多种,其中有很多远比槟榔常见,像香烟、白酒等都是一级致癌物,以此来混淆视听。
随后,他们又请出专家,声称嚼槟榔本身问题不大,只有嚼槟榔时跟烟合在一起才致癌。
可实际上,2012年世卫组织就已将含烟草和不含烟草的槟榔都归于一类致癌物,当时我国关于槟榔致癌的研究虽较少,但槟榔的危害不容置疑。
与此同时,《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这篇文章被全网和谐,更有槟榔厂商悬赏80万要取简新春医生的性命,简新春医生也因此无奈减少了发声。
当年,烟草商们花费大量经费将香烟植入影视作品,如今槟榔厂商们也不甘落后,在大量影视综艺晚会中投放槟榔广告。
不仅如此,线下的营销策略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当年香烟被质疑致癌时加上了滤嘴,如今槟榔则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地添加了枸杞、花旗参、木糖醇等,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健康养生佳品。
此外,还推出了抽奖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据中国市场监管报道,2011年至2018年,槟榔产业产值从558亿元上涨至780亿元,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某种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成就”,但背后却是对民众健康的巨大威胁。
几百年前,欧美把香烟和肺癌“送”给了我们,几百年后,我们难道要以槟榔和口腔癌“回赠”?
槟榔已成为继烟草、酒精、咖啡因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成瘾物质。可惜好景不长,土耳其、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将槟榔列为毒品,诸多欧美国家也全面禁售,印度作为世界第一大槟榔生产与消费国,其绝大多数地区也立法禁售槟榔。
然而在我国,槟榔产业在一片质疑声中仍不断扩大规模,以每年30%的产值增速快速发展,甚至喊出了年产千亿的豪言壮语。
2021年前后,事情出现了转折点,越来越多科普槟榔危害的视频涌现,并在全网迅速传播,有up主直接炮轰知名综艺植入槟榔广告,将槟榔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槟榔厂商们故伎重施,花费重金试图封口,诸多up主爆出收到50万删视频的威逼利诱。
2021年9月1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发布之日起,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浙江、四川、江西等多个省份也发布槟榔经营监管措施,要求槟榔制品不得作为食品销售。
事实上,国家从未批准槟榔作为食品原料。
2020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规范湖南槟榔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给槟榔订立食品安全标准,但国家卫健委礼貌地拒绝了。
答复称,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国家未批准槟榔作为新食品原料,也未将其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槟榔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早在1994年,厦门市政府颁发了《禁止槟榔通告》,1996年改为禁令,彻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槟榔,这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由地方政府针对槟榔颁发的最严禁令,厦门的做法值得称赞。
2021年9月21日晚,海南省槟榔协会发文称,海南槟榔与湖南槟榔是不同的概念,试图撇清与湖南槟榔产业的关系。
槟榔这个被调侃为“加烟法力无边,泡酒永垂不朽”的老毒物,看似终于走到了末路。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2022年9月16日,36岁的歌手傅松因长期咀嚼槟榔,患口腔癌不幸去世。生前他不止一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大家千万不要碰槟榔。然而在评论区,点赞最多的评论却让人深思。
在实际生活中,槟榔正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各个角落。比如在江苏省的某个小城市,以前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槟榔,而如今在任意一个便利店都能在最显眼的位置买到槟榔。
槟榔巨头们选择了闷声发大财的线下营销策略,采用农村包围城市,超市包围居民的方式。所以,槟榔并非走到了末路,而是来到了一个岔路口。摆在它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像毒品一样被禁绝,二是像烟草一样留存。
而最终的结果,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香烟全面入侵后,留给中国的是3亿烟民不堪重负的医疗负担和发病率第一的肺癌。如果槟榔抄袭烟草的发展模式成功,留给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这场关乎民众健康的仗,对于我们而言,打平就算输。
文本素材来源@医学科普联盟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