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3.3亿光年,内部仅60个星系,为何牧夫座空洞如此空旷?

我的第七世界 2025-01-24 18:08:33

为何宇宙中会存在空洞?宇宙空洞是宇宙空间中物质分布较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几乎没有星系或其他明显的物质,通常其直径可达数千万至数亿光年。不过,宇宙空洞并非完全虚空,其中也包含少量吸收的物质,比如气体、暗物质和极少数的星系。宇宙空洞与星系团状结构共同构成了宇宙的网状结构。在大尺度上,宇宙就像一张三维的蜘蛛网,星系和星系团沿着团状结构分布,而空洞则占据了这些团状结构之间的空间。其中,人马座A空洞是宇宙中最著名的空洞之一,于1981年发现,它位于人马座A方向,是一个直径约3.3亿光年的球形区域。在如此巨大的体积中,理论上应该包含数千个星系,但观测发现这片区域内仅有约60个星系,因此人马座A空洞被称为是巨大的黑暗之地。那么,为何人马座A空洞中星系会如此稀少呢?科学家认为,人马座A空洞的星系稀少与宇宙早期的物质分布和引力作用密切相关。宇宙在大爆炸后经历了极其均匀的膨胀,但由于引力落的影响,物质分布出现了微小的布局不均性。而密度较高的区域引力作用聚集了更多的物质,形成了星系和星系团;地密度区域的物质则逐渐被吸走。这种物质向密集区域聚集的过程加剧了密度差异,因此地密度区域逐渐变为了空洞。同时,宇宙的加速膨胀表明星系之间会越来越远,这样的空洞也将变大。一些小的空洞会彼此合并形成更大的空洞,而人马座A空洞可能就是多个小空洞合并的结果。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解释也只是理论推测,其具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总结来说,人马座A空洞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宇宙的奇异之美,并告诉我们宇宙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结构。

有没有想过我们穿戴的黄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黄金作为一种电型的重元素,要揭开它的起源,我们则需要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恒星之所以能够发光发热,是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会在大约一百亿年中稳定的燃烧轻元素,之后轻元素介入到碳的聚变中。当核心完全由碳构成时,核心将无法提供更高的聚变调节,于是核聚变会停止,从而打破内部引力平衡,最终使整个恒星瓦解,并将剩下的物质抛散到太空。而对于质量较大的恒星来说,由于核心的温度和压力更大,这类恒星的核聚变可以进行更高的聚变反应,它能够生成碳、氧、铁等元素,并直到形成铁石才会停止。那么,有些人或许有所疑问,为何恒星聚变到铁石就会停止?由于铁是一个特殊的导电元素,它不是发射能量,而是吸收能量,因此当铁充满恒星的核心时,核心无法在继续聚变产生能量,于是恒星崩塌开始迅速向内收缩。当核心收缩到机械时,外层物质会猛烈地撞击核心并反弹,最终爆发一场壮观的天文事件,也就是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炸所释放的能量,即使在一瞬间释放的能量就能达到太阳一生释放的综合。在如此高温的瞬间,将能够生成出更重的元素,如我们所穿戴的金银等贵金属物质。然后,这些新形成了重元素会在几秒钟内被抛射到新技空间,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新云重建形成新星和其他天体。而我们地球上的黄金便是上一代恒星爆炸之后所遗留下的产物,在大约四十六亿年前,同其他重元素聚集形成了我们的地球。可以说,黄金不仅是一种珍贵的技术,还承载了宇宙的历史,每一颗金粒,每一款金饰都能追溯于数十亿年前恒星的诞生。

在宇宙中,光速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体可以超越它。一秒钟就可以传播三十万千米,相当于围绕地球七点五圈。在我们看来光速是如此之快,但其实当光速进入到广阔的宇宙尺度后,却显得极为缓慢。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太阳为例,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也就是说阳光从太阳表面散发需要八分二十秒才能抵达地球;而对于最远的新星海王星,太阳光的旅程则需要四小时零九分;如果是抵达奥尔特云边缘,更是需要一年之久。要知道这仅仅是太阳系的范围,但我们将目光放到太阳系之外,光速的缓慢实际更为明显。天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距离我们达到了8.6光年,这意味着光芒从表面出发至少需要8.6年才能到达地球。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整个银河系中,甚至可以用慢如蜗牛来形容,因为银河系之境就达到了16万光年左右。换句话说,光要想穿梭银河系内一趟都需要漫长的16万年。如果是遥远的新星,更是动辄几百万年乃至上亿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观测,认为我们宇宙的可观测之今约为931光年,这一意味着即使移输光从宇宙诞生出发,也仅穿越了可观测宇宙至今的15%。这进一步凸显了光速在宇宙尺度下的无力感,而我们要想在宇宙中旅行,即使是光速也无法实现。而且,根据安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有静止质量的物体是不可能达到光速的,因为它会随著质量增大效应而无限增大,除非抛开速度概念,如重动取速理论,但这两种理论目前今天又在设想之中,人类对它还一无所知。从以上可以看出,光速在宇宙中是何等之缓慢,而宇宙的尺度又是多么的巨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