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常见的黑色或特殊质感的紫砂壶,其实可以通过多种工艺制作出来。每种工艺制成的壶,不仅手感不同,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说常见的捂灰工艺,就是把紫砂壶,放在一个叫匣钵的东西里面,然后用稻谷糠严严实实地捂起来。让它在龙窑的炉头位置,或者是温度低于1000℃,谷糠会慢慢地燃烧,但是因为氧气不够,它并不能完全燃烧掉。
这样一来,谷糠中的碳分子就会被吸进壶身里面,让原本的铁离子从高价态变成低价态,最终使壶的颜色变成了灰色甚至是黑色。
以前一般是有瑕疵的壶,比如说欠火、花泥或者其它原因需要改变颜色的紫砂壶才会去做捂灰,主要是为了掩盖瑕疵。
但是烧成的捂灰颜色,并不呆板,像民国时期的程寿珍,就有很多用捂灰工艺烧成的壶,色泽黑而不板,十分温润,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润似墨玉,质如乌金,十分受欢迎,也是收藏和把玩的上佳之品。
捂灰对火温和泥料都有讲究,并不是所有泥料都能捂灰。
比如朱泥,结晶度高,捂灰成功率很低;掺杂其他色素的泥料,捂灰后容易“花壶”;段泥的泥质结构松散,不太适合捂灰;但底槽青可以,捂灰后,颜色会变得黑中透青,青里泛蓝,非常漂亮。
真正的捂灰壶,工艺难度不小,成品率也不高,怎么去判断呢?捂灰工艺烧成后的黑色是青黑色,但绝不会黑得像墨一样死板,它的亮,也是一种温润的光泽,不会像油漆那样刺眼。
捂灰烧制是二次烧成,所以原壶的底层泥料的砂感还是很明显的,如果砂感不强,或者颗粒分布呆板,那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与捂灰工艺容易混淆的还有一个概念是还原烧。
还原烧里的一个关键环节——还原气氛,就是把泥坯放入窑中,并且控制好火候让里面的氧气含量降低,随着氧气被逐渐消耗殆尽,在这个缺氧的环境中,柴火燃烧产生的大量炭灰无法进行完全的氧化反应,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还原气氛。
这种气氛下,坯体与火焰、柴炭直接接触的部分会经历局部温差和压力变化,就像是一场微妙而复杂的自然交响乐。
在缺氧环境中烧制时,紫砂壶内部的铁离子无法充分氧化,反而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或金属铁,这些物质呈现灰黑色,因此紫砂壶会显现出灰黑的色泽,接近金属的质感。
还原烧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再加上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手感,这类紫砂壶往往比普通烧制的紫砂壶更具吸引力,也因此可能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同样有类似金属质感的还有一种,就是窑变,在高温烧制紫砂壶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窑内气体排出不畅或者温度波动的情况,这时候,壶体表面就可能出现颜色不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窑变”。
窑变紫砂壶的颜色层次极为丰富,从浅色到深色,重要的是颜色过渡非常地自然,色泽如古玉,带有金属光泽。
这种变化是偶然且随机的,几乎不可能人为控制,以前被视为制作中的瑕疵。但是现在换个角度看,这些“瑕疵”却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样,每把窑变的壶都有它独特之处。
优质的窑变紫砂壶,因为稀有性和自身的艺术气质,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柴烧,喜欢的人是真喜欢,不喜欢的人对柴烧的粗砺质感就无法欣赏。
柴烧,可以说是紫砂壶烧制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方式,它的色泽质感与窑变又大为不同。
窑变是以丰富的颜色层次和金属光泽著称,而柴烧壶的表面往往带有自然的灰釉和繁复的色彩变化,给人一种自然古朴的感觉。
在柴烧的过程中,温度起伏不定,木材燃烧产生的灰烬和火焰会直接窜入窑内,落灰自然地附着在壶体上,壶体表面会形成特有的火痕和落灰釉,带来了平滑或粗糙的质感,以及多种颜色的变化,就像是火执着地想证明曾经在这里停留过,在壶上硬生生留下它的足迹。
柴烧紫砂壶的色泽和质感,并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火和灰共同创作的。虽然你可以通过技艺引导成品的大致方向,但最终的效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正是它的不确定性,让每把柴烧壶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成就了它的稀缺性。
这一点跟建盏有些相像,虽然成色并不相同,但都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感,且无法人为精准控制。
除了这些烧制工艺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紫砂泥中还有一种黑泥,确实存在过,以前称为乌泥,含锰铁量较高,只是存量少,如今已不多见。
目前市面上所谓的黑泥壶,大多数都是添加了佐料的化工壶,据说虚假率可能高达95%以上。
总结一下,一般紫砂壶是在氧气充足的高温环境中烧制而成。
捂灰工艺是通过特定的缺氧烧制方法,使紫砂壶表面产生独特的青黑色调。
还原烧是在控氧环境中烧制紫砂壶,让壶表面产生灰色或墨玉色泽与金属质感。
柴烧是利用木柴燃烧的火焰和灰烬自然作用于紫砂壶表面,形成独特而不规则的颜色和粗砺质感。
而窑变并不能看做是一种工艺,因为它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环境的变化,导致紫砂壶表面产生不可预测的颜色和纹理变化,并不常见,传统烧制工艺中这种情况更有可能发生。
(文中图片引用公开资料,侵删)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你也喜欢紫砂壶,喜欢清茶一杯的慢生活,我有好壶好茶,邀你共赏!
化学染料随便拌,温度高低随便调,什么垃圾都能烧的五色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