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黑龙江一农妇收留2条小蛇,15年后家成了蛇巢:赶都赶不走

心灵花园漫步 2024-12-25 20:26:36

2006年,黑龙江省虎林市的农妇刘玉平偶然收留了两条小松花蛇。

15年过去,她的木屋竟变成了一个"蛇巢",这些蛇不仅不攻击这位农妇,反而跟她相处得十分融洽,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不速之客的到来

刘玉平养蜂的日子虽然清苦,却过得充实。

唯一让她头疼的是老鼠成群结队地偷吃蜂蜜,不管她怎么防范都于事无补。

一个深秋的傍晚,刘玉平收工回到屋里,突然听见一阵"嘶嘶"声。

她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条将近一米长的松花蛇正盘在墙角。在东北,松花蛇也叫菜花蛇,是一种常见的无毒蛇类。

刘玉平虽然知道松花蛇无毒,还是本能地往后退了几步。

她拿起墙角的扫帚,想把蛇赶出去。可就在这时,那条松花蛇抬起头,用一种近乎温顺的眼神看着她,仿佛在说:"别赶我走。"

"这蛇怎么这么特别?"刘玉平放下扫帚,蹲下来仔细打量这个不速之客。

松花蛇通体呈褐色,背部有着漂亮的菱形花纹,鳞片在夕阳下泛着微光。

它既没有做出攻击姿态,也没有逃走的意思,就这么静静地待在角落。

让刘玉平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晚上她躺在床上,忽然感觉被窝里有些凉意。

掀开被子一看,竟然是那条松花蛇,而且还带来了一个"伴侣"——另一条体型稍小的松花蛇。

"你们这是要在我这安家啊?"刘玉平哭笑不得。

她本想把蛇赶出去,但想到这两条蛇如此亲近人,或许能帮她解决老鼠的问题,便默许它们留了下来。

为了给这对"蛇夫妇"一个舒适的居所,刘玉平特意在屋子的角落用木板搭了个小窝,铺上柔软的稻草。

没想到这两条蛇似乎真能听懂人话,晚上就乖乖地待在窝里,白天则在屋外活动。

十五年的朝夕相处

随着时间推移,这对松花蛇在刘玉平家里繁衍生息,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蛇群。

到2021年,她家里已经住了二十多条大小不一的松花蛇。

每天清晨,刘玉平出门干活时,这些蛇就会整齐地排列在门口,目送她离开;傍晚回来时,又会有几条大蛇在门口"迎接"。

夜晚,有些蛇会钻进她的被窝取暖,却从未越过她划定的界限——她睡在床的这头,蛇们就老实地盘在床尾。

刘玉平和蛇群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她发现,只要自己不去主动惊扰它们,这些蛇就不会对她造成任何威胁。

"它们很聪明,知道我是朋友不是敌人。"刘玉平骄傲地说。她甚至能和一些较为亲近的蛇进行互动,轻轻抚摸它们的身体。

蛇群的存在不仅没有给刘玉平带来麻烦,反而解决了一个困扰她多年的问题——老鼠泛滥。

在蛇群入住之前,刘玉平的木屋经常被老鼠光顾,粮食和衣物都遭到破坏。但自从蛇群成为"室友"后,老鼠仿佛绝迹了。

"现在我都不用担心粮食会被老鼠偷吃了,这些蛇比猫还管用。"

除了实际的益处,这些蛇还给刘玉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情感慰藉。

作为一个独居的中年女性,刘玉平有时会感到孤独。但有了这些特殊的"伙伴",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它们每天都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候还挺有趣的。"刘玉平说,"看着它们,我就不觉得寂寞了。"

每当她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总会有一两条蛇轻轻地蹭蹭她的脚踝,像是在安慰她。

命运多舛的养蜂人

刘玉平并不是专业养蜂人,也不住在这里,她家是在三江平原那边,她家的日子一开始过得还不错。

到了2006年,他们家因为孩子的学费犯了难,刘玉平开始寻找挣大钱的方法,毕竟读书是件大事,自己没有文化,不能让孩子再吃没文化的亏。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玉平想起了小时候跟着村里老师傅学过的养蜂技术,然后开始筹措资金购买养蜂设备。

省吃俭用攒了半年,终于凑够了第一批蜂箱的钱。

经过多方打听,刘玉平得知黑龙江虎林的854农场是个适合养蜂的好去处。

854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紧邻着中俄边境。这里地处三江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

农场周围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为养蜂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最吸引刘玉平的是这里茂密的椴树林。椴树花期虽短,但产出的蜂蜜品质极佳,市场价格是普通土蜂蜜的两倍。

农场周围人烟稀少,没有农药污染,是难得的养蜂净土。

第二年春天,刘玉平用仅有的积蓄在山上搭建了一间土坯房,又添置了几箱黑蜂。

这种从远东引进的高加索黑蜂特别抗寒,采蜜范围广,非常适合东北的气候条件。

刘玉平当时压根就想不到自己辛苦搭建的房子居然会引来一大批蛇。

村民的疏离

刘玉平与蛇群和谐共处的生活并非人人都能理解。

起初,邻居们还会时不时来串门,但当他们发现屋里到处都是蛇时,纷纷吓得不敢再来。

有一次,刘玉平的远房表弟来访,刚踏进门就看见一条粗壮的松花蛇盘在门框上。他惊叫一声,转身就跑,再也不肯踏进刘玉平的家门半步。

村支书亲自来到刘玉平家了解情况。当他看到刘玉平若无其事地搬开一条大蛇,腾出椅子请他坐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刘玉平啊,你这样和蛇住在一起,真的不怕吗?"

刘玉平笑着回答:"支书,您别担心。这些蛇都是无毒的松花蛇,而且它们很通人性,从不伤人。它们还帮我解决了老鼠问题呢!"

尽管如此,村民们还是对刘玉平敬而远之。曾经热闹的院子冷清了下来,方圆几里的邻居都搬走了,只留下刘玉平和她的蛇群相依为命。

松花蛇的生存习性

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意外的"室友",刘玉平开始认真研究松花蛇的习性。她发现松花蛇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冬天会进入冬眠状态。

于是,她在屋里的角落设置了几个保暖的"蛇窝",里面铺满了柔软的稻草。冬天来临时,她会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让蛇群能够安稳地度过寒冷的季节。

这些细心的照料让松花蛇群越发亲近刘玉平。它们会主动爬到她身上晒太阳,有时还会用身体缠绕她的手臂,像是在撒娇。

原来,松花蛇本身就是性情温和的蛇类,很少主动攻击人类。

刘玉平长期与蛇群相处,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蛇类虽然没有复杂的情感系统,但它们能够识别不同的气味和行为模式。

事实上,像刘玉平这样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在东北地区并不罕见。在黑龙江省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有一位被称为"丹顶鹤爷爷"的老人,他与丹顶鹤相伴了几十年。

这些故事反映了东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世代与大自然打交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智慧。

他们懂得尊重自然,与动物和平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征服和改造自然。

结语

对于刘玉平来说,她和蛇群的故事远未结束。尽管面临着来自邻里的不理解,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些蛇就像我的家人,"她微笑着说,"我们互相陪伴,互相照顾。这就是我理解的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