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教孩子“打回去”。其实,单纯教孩子以暴制暴往往适得其反。有孩子因反击失败被激怒的霸凌者变本加厉攻击,也有孩子因性格善良或力量悬殊而陷入更深的恐惧。反霸凌的核心,在于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寻求支持,而非用暴力对抗暴力。当孩子被打时,不要再教他“打回去”了,这样反霸凌才有用。
建立信任,让孩子敢于开口
超50%的霸凌长期存在,源于孩子不敢向家长求助。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被欺负后,反而责怪孩子“没用”,这会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正确做法是:保持冷静,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明确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你的错”,并承诺“我会保护你”。
案例:一个男孩长期被同桌抓伤却不敢说,直到母亲发现伤痕后耐心沟通,才得知真相。
避免情绪化,理性解决问题
家长若表现愤怒或焦虑,可能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需优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而非急于惩罚对方。
语言震慑:用坚定态度阻止霸凌
教孩子直视对方眼睛,大声说:“我不允许你打我!”或“你再这样我就告诉老师!”,这种明确拒绝的态度能让80%的霸凌者退缩。
灵活应对不同场景
实力悬殊时:优先躲避,向老师、保安等成年人求助。
多人围堵时: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快速离开现场并报警。
语言侮辱时:用“回怼”技巧,如重复对方的侮辱词汇反击,瓦解对方气势。
日常演练,提升应变能力
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模拟霸凌场景,让孩子熟悉应对流程。例如《学会大声说不》系列绘本,用8种常见霸凌案例教孩子保护自己。
培养“不好惹”的气场
性格开朗、朋友多的孩子较少被欺负。家长可通过运动锻炼(如跆拳道、篮球)提升孩子的体格和自信,让霸凌者不敢轻易挑衅。
重视人际关系建设
鼓励孩子结交朋友,避免落单。霸凌者往往挑“落单目标”下手,群体活动能形成天然保护屏障。
法律意识与底线教育
明确告诉孩子:“身体和尊严不可侵犯”,遭遇严重伤害时保留证据(如伤痕照片、监控录像),必要时用法律维护利益。
主动与学校沟通
发现孩子被欺负后,及时联系老师调取监控、约谈对方家长,要求学校加强监管。
关注“隐性霸凌”信号
孩子突然厌学、物品丢失、情绪低落等,可能是被孤立或冷暴力的征兆,需主动询问并介入。
应对霸凌没有万能公式,但摒弃“以暴制暴”的思维,从情绪支持、技能训练、环境塑造三方面入手,能让孩子更从容面对冲突。正如心理学家李玫瑾所言:“保护自己比打回去更重要。” 唯有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底气,他们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成长为坚韧而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