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今年的流感似乎比往年“凶猛”了不少,许多人开始担心会不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潮。而专家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规模和强度实际上比去年有所下降。
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一现象,并告诉大家如何正确预防和应对流感。
提到流感,很多人会联想到高烧、咳嗽、全身酸痛甚至危及生命的重症病例。的确,流感不像普通感冒那么“温和”,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季节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是导致人类流感的主要“罪魁祸首”。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它的变异速度快且传播范围广,往往是流感大流行的主因。
今年的“流感凶猛”其实是公众的主观感受,部分原因在于身边感染人数的增加以及症状的重叠,比如流感和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症状相似,容易让人误认为流感比往年更严重。
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数据,今年的流感流行高峰虽然来得稍早,但整体的感染规模和强度并未超出正常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当前的流感疫情仍然处于可控状态,并没有“凶猛”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为什么今年的流感高峰显得更“突兀”?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我们了解:
今年的流感高峰时间出现了季节性提前。通常来说,流感的高发期集中在冬春季节,但今年的流感高峰从秋季就开始逐渐显现。
由于前几年疫情防控期间,大家习惯戴口罩、减少聚集,许多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都被压制,这也让不少人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下降。换句话说,流感病毒趁着防控措施放松的“空档”,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今年的流感症状表现更为复杂。很多患者发烧、咳嗽,还伴有明显的乏力、肌肉酸痛和食欲减退。这些症状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实际上是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的常见表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流感并非所有人都会发展为重症,大部分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后都能完全康复。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幼儿、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他们的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肺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衰竭。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冲击,大家对呼吸道疾病更加敏感。一些患者一出现感冒症状,就会担心是否感染了流感或者其他病毒。这种心理上的“放大效应”,让人觉得流感比往年更严重。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流感呢?这里我结合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给大家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注射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流感疫苗每年都会根据流行毒株的变化进行更新,它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或者即使感染了,也能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高危人群,更应该优先接种疫苗。
很多人会担心疫苗的副作用,其实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是经过严格验证的,常见的不良反应仅仅是接种部位的轻微红肿或不适,这些症状通常几天内会自行消失。
第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时都会释放病毒颗粒。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都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
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如果必须外出,记得在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换衣,减少病毒在家庭中的传播风险。
第三,增强自身免疫力。抵抗力强的人,即使接触了流感病毒,也不一定会发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免疫力的根本,比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老年人,冬季气温较低,适当加强保暖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第四,科学就医,避免滥用药物。很多人在出现感冒症状后,习惯自己去药店买药解决问题,但流感和普通感冒不同,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需要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才会更好。
如果症状加重,比如持续高烧、呼吸困难、胸痛等,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而不是盲目依赖抗生素或偏方。
中医在流感防治中也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一些中药汤剂可以缓解流感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但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由专业中医师指导,不建议自行服用。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接触过不少因流感延误治疗而导致重症的案例。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因为高烧三天不退来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已经发展为重症肺炎。他的家人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用了一些退烧药后不见好转才来就医。
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早期的抗病毒治疗避免。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并发症,而不是单纯的发热或咳嗽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公众对流感的认识和态度还有待提高。许多人觉得流感是“小病”,不需要重视,或者认为流感疫苗“没用”,每年都不愿意接种。这种观念需要改变。流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危害。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完全可以降低流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综合来看,今年的流感虽然高峰期提前,传播速度快,但总体流行规模和强度并不如去年。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流感并不可怕。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的疫苗接种、科学的就医观念是我们战胜流感的“武器”。
在这个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保持理性,不盲目恐慌,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周报
《流感防治指南(2023版)》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