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中的北京,如何让历史真正复活|更新的决心

时髦旅游 2024-09-08 02:11:05

19年前,硕士刚刚毕业的青山周平只身来到北京。那是北京奥运会的前夕,在建设“人文奥运景观”的倡导下,这座厚重的历史老城顺势迎来了全面的更新改造。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场馆拔地而起,杂乱老旧的京内旧城亟需整治。在新与旧的冲突和融合中,青山周平看到了一个正处于巨变中的中国,为了能亲眼看一看这种变化,青山周平在北京经过半年的实习后,决定留在这里。

青山周平最初租住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里,在胡同里的生活体验,让他看到了以“共享空间”为主要形态的未来城市生活方式。

在公寓住了没几年后,会讲一些中文并渐渐熟悉了北京生活的青山周平搬进了二环内的胡同四合院。这里生活起来不如公寓方便,但对建筑师来说,四合院是北京城市文化与观念的绝佳表现者,甚至隐含着本地人的生活哲学。最初被传统建筑形态吸引而入住的青山周平,在实际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四合院并非他所认知里的“老的建筑”,从一砖一瓦到邻里关系,蔓延出了一种非常“未来的生活方式”:“人们会在胡同里共享空间,把很多空间变成他们的餐厅、晾衣服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将生活延伸到城市的公共空间里。这种共享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像是一种未来城市的形态”。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的更新来说,“老城区”都是难以绕开的城市灵魂。如何在传统之中,开拓一种更适应当下生活、以及未来时代的方式,成为每一位城市更新项目参与者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北京,沿着中轴线铺展开的胡同四合院,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家,“拆除重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的现代化问题。以“点”带“面”,通过对一个个四合院、老建筑的精细化改造从而带动街区的整体更新,这是一种新的思路。

2014年,已经参与过不少北京更新项目的青山周平和藤井洋子共同创立建筑事务所B.L.U.E,同时受邀参加了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海外建筑师”、“北京老胡同改造”、“极小空间利用”等多重标签,让他瞬间在社交平台走红。“很多人最开始认识我就是从《梦想改造家》开始的”,在这一被青山周平视为职业生涯转折点的节目中,从仅有24平方米的南锣鼓巷大杂院到43平方米的灯市口六口之家,他将自己的胡同生活经验融入到项目改造中,在尽量不改动建筑原生形态的同时,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化重置,改善原本杂乱、不便的居住体验,以适应现代人的居住方式。

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节目中,改造的24平方米的南锣鼓巷大杂院民居实景。

近些年来,北京的城市更新类型基本围绕着“拆迁重建”和“小规模改造升级”两大类型而渐次推进。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倡导下,无论是“旅游开发型”、“社区营造型”还是“产业类更新”等领域的更新改造中,人们更为重视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的优化升级。

从前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激活,到冬奥会之际将首钢工业遗迹的文化复活,再到东四街区的打造“精品胡同生活”......多重业态的导入、设计修缮让失去活力的老街区重新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的潮流城市生活地标。

《梦想改造家》节目中,青山周平在改造的另一个极小空间43平方米的灯市口六口之家实景。

就在今年,青山周平再次参与了北京老街区的一个更新项目。与几年前,人们对“更新”即是“拆除重建”的粗暴理解不同,当下呈现出的精细化改造趋势让他感受到北京对城市构建中“人文性”的深层次需求。该项目是位于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中的一个老店面,仅有25平方米却因为处于菜市场北门入口的特殊位置,而成为三源里的特殊门面。

Grid咖啡三源里店

青山周平在遵从周围传统建筑环境的基础上,以”咖啡文化”为媒介,在强调建筑单体天然感和艺术性的同时,巧妙地让改造后的门店融入到社区环境中。尽管三源里菜市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北京社区菜市场,但其邻近各大使馆、亮马河畔的特殊地理位置,为这一本地菜市场带了崭新的改变。既有小时候的烟火气,又融合了多元的人文气息,再加上多样业态的融入,使得三源里菜市场开始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养成逛菜市场的生活习惯。这些并未大动干戈的人文性更新,为平凡而传统的城市生活场景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

位于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入口的Grid Coffee三源里店,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商业或住宅项目,菜市场与咖啡的结合,将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放在了一起,再一次尝试探讨了了城市更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如何有机融合。

当城市化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空心化”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难题。在北京,年轻人主动选择离开了胡同中的老宅,去到更远、生活性价比更高的外环城区生活。老城区越来越像是一个老年人的城市,无论是常驻人口,还是生活习惯都趋近于老龄化。

2017年前后,北京兴起的老城区文化更新潮流,以“文化产业园”、“精致生活区”等多种形态吸引了不少城市青年重返老城区。但在整个更新改造过程中,参与在第一线的青山周平作为建筑师,依然感受到一些仅凭“建筑设计”而无法解决的客观难题,比如城市更新最大、最难的突破点是“街坊邻里关系”。

几乎在每个更新项目中,建筑团队都会面临这种考验人情世故的人际关系处理课题。“城市更新的项目大多是在老城区里面,老城区的邻里关系,物理上的距离是非常近的。”在单体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势必会让周围的邻居产生安全、生活习惯上的一些矛盾冲突,处理人情上的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无法通过学术、逻辑的方式进行解决,“比如说我们厨房的排烟方向变了,那邻居就会不高兴,不让改。尽管根据法律,我们的改造是合理合规的,但邻居一旦不高兴,我们就无法执行,最后只能修改具体的设计。”在白塔寺胡同的改造项目,也曾因为空调外机的摆放位置与邻居一再协调。

在白塔寺胡同咖啡的商业项目时,青山周平将院子中的木构件、墙砖等老物件保留了下来。

老城区的居民们对从小成长到老的土地和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依恋感。尽管老旧的设施已经让生活变得不太方便,但他们出于长久生活习惯、感情习惯,对“更新”要更为警惕些。无论是隔壁邻居住宅的改动,还是新业态的融入,都会令居民们产生某种“抵抗”情绪。

新业态的融入、商业化激活也是更新过程中难以通过单纯的建筑设计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普遍上来说,老街区一般都存在严重的经济效益问题,年轻人口的流失、商业盈利无法继续维持生存,才会使得一个街区陷入没落。要促使老街区复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街区的经济效益问题。但这是个复杂且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远超出了一栋建筑、一名建筑师的专业范畴。青山周平很直率地说道:“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邻里人际关系,还是业态问题,这两点其实都是跟建筑师没有关系的”。即使大多数建筑项目都有着恢宏的社会概念,但回归实际建筑团队所能掌控、解决的也只是有限空间中的有限关系罢了。

确保“更新”的结果,离不开多个专业团队、机构的协同合作。“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才更有效的推进项目进度并解决问题。”青山周平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