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董事长三句话反映一个事实:美国“小院高墙”围不住全球车企

唐逸飞说车 2025-03-27 09:54:50

在2025年的今天,全球车企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产业博弈愈演愈烈。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政策,试图通过限制技术出口、加征关税等手段来保护本土企业,然而,这种以“脱钩”为目标的战略真的是行得通吗?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宝马董事长齐普策的发言如同一股清流,给那些陷入焦虑中的企业送来了一丝希望。他在一次重要的论坛上坚定地表示,中国才是全球产业链的真正归宿,这种信念不仅是对中国市场开放的认可,更是对美国封闭政策的有力反击。

齐普策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他指出,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单边政策和保护主义只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经济持久性的分离与衰退。细想之下,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度讨论的话题:到底是什么让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又是什么让美国的单边主义眼光如此狭窄?

中国的开放政策和与时俱进的市场环境,堪称是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坚信“全科门诊”的创新模式,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满足了不同企业的需求,更形成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与美国当下实施的“专家号限流”式的管控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车企由于受到技术限制,产能受阻,甚至被迫减产,这无疑是在自我设限。与此相对,中国正快速崛起,成为拥有全球最完善产业链的国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的青睐。以宝马在沈阳建立的智能工厂为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累计投入高达1160亿,这不仅使沈阳成为全球最智能的汽车制造基地,同时也成功培育了数百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动能。

进一步来看,中国的电池制造领域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国内最大的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以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圆柱形电池,践行着“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成于中国”的理念。当前,美国车企因本土电池产能不足而面临 ,甚至不得不从国外采购电池来维持生产。而宝马在中国建立起的上下游完整生态链,不仅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更为全球供应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令人惊讶的是,宝马的沈阳工厂每45秒就能下线一辆车,供应全球市场,而在设计上,上海团队则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新一代车型,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灵活性使得美国的“断链手术刀”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宝马在中国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创新共同体”,这是一种全新的竞争理念。与此相对的是,美国则在高科技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禁运政策,包括限制进口高端芯片和软件,这种单边措施无疑增加了美国企业自身的运营风险。在未来情势眼花缭乱的市场上,谁能找到合作共赢的道路,谁就能占得先机。数字化和智能化正重塑着汽车行业的未来,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开放和合作的精神。

数据显示,到2024年,宝马预计全球电动车销量将达到42.7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将贡献10万辆,这一现象清楚地说明了市场的回馈。通过与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技术共享,宝马不仅在销量上获取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在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上走在了行业前面。这种作为影响力的提升,使得宝马在全球市场上更加具备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转型期,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单边主义的做法只会加剧不确定性。美国的产业政策虽然试图以“保护”为名,但回过头来可能会发现,在全球化如此深入的时代,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紧密,闭关自守的做法终将为其带来沉重代价。在此背景下,中国则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国内改革与外部开放,乐于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齐普策的发言不仅表达了宝马在中国发展的决心,更在全球市场中传递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德国车企选择在中国扎根,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选择的明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蓝海已然浮现,而谁能在这一波浪潮中脱颖而出,获得长期的发展,关键所在就在于开放合作。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妨回首一下历史: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了数十年探索,成就了如今的经济奇迹;而美国如若继续走“脱钩”的极端路线,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收缩的市场与失去的竞争力。

从齐普策的“家在中国”的宣言,到宝马91亿欧元研发的重注,实际上这场产业博弈的胜负早已分晓。当全球车企用“脚投票”选择中国市场时,表明的是对其开放环境的广泛认可与赞同。美国的“小院高墙”并不能阻挡全球化的脚步,而是显示出全球经济共同体的趋势愈加明显。未来,唯有携手前行,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从长远来看,开放与合作不仅是汽车产业的未来,也是全球经济的未来。以开放迎接挑战,以合作创造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博弈中脱颖而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与富有活力的经济环境。

0 阅读:16

唐逸飞说车

简介:唐逸飞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