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高铁上看到一个让我特别心疼的场景。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兴高采烈地端着三份高铁盒饭走到座位前,仿佛是完成了一件骄傲的事情。
他刚想把饭递给他的父母,却被妈妈的一句话打断了喜悦:“你买这么多干什么?
钱都花光了!
我们又不饿,赶紧拿去退了!”
小男孩呆住了,不敢争辩什么,只是低头拿起两份饭跑去退掉。
回来后,妈妈仍在教训他,说高铁饭贵得离谱,爸爸妈妈赚钱不易。
她似乎“温柔”了些,加了一句:“你这份饭是留给你的,快吃吧。”
男孩没吭声,低着头开始吃饭。
他的眼神很安静,但让人觉得委屈得透不过气。
这件事结束后,整个车厢短暂地安静了一会儿,随后人们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聊天。
但这一幕让我陷入了深思:从兴高采烈地端着盒饭,到害怕地低下头吃饭,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什么?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
他们以为只要努力满足大人的期望,就会得到认可和表扬。
就像高铁上的那个小男孩,他或许只是想给爸妈也买份盒饭,表达自己的爱和责任感。
可他的“好意”却换来了责骂和羞辱。
这种情节不一定只在高铁上发生。
很多家庭中,孩子的主动行为经常被否定,比如打扫卫生被批评不够干净,做一些小账目的决定被指责“不懂事”。
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可能会让孩子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慢慢地,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小心,甚至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反复思考“这样做会不会挨骂?”
自卑感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种下的。
孩子天生敏感,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反应,他们总会放大这些信号。
高铁上的小男孩恐怕从此以后,再也不会主动做类似的事情,因为他学会了害怕自己的选择被否定。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会习惯性地用“哭穷”来教育孩子,比如让孩子明白钱的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等等。
这些初衷虽然没有错,但“哭穷”本身传递的信息可能比父母以为的更深远。
试想一下,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地听到“家里穷”、“我们很难负担”等话,会怎么理解生活和世界?
他们可能会变得本能地对资源产生不安全感,或者反过来开始过度在意物质上的满足。
这种长久的心理暗示,可能会造成他们对自己和人生的低期望,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家境并不差,但他小时候父母一直告诉他“家里很穷,不能随便花钱”。
哪怕成年以后,他也始终觉得生活中什么都不够。
去超市时,总是盯着最便宜的东西,很少会为自己买真正想要的东西。
他的这份“穷人思维”,完全是小时候那些“哭穷”的教育方式种下的。
真正要让一个孩子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物质条件固然有一定的基础作用,但精神富养才是关键。
如果孩子终生都背着“匮乏感”的心理重压,那么不管家庭实际上多富有,都会让人觉得没有未来。
那么,如果既不能让孩子养成超前消费的坏习惯,又不能用“哭穷”吓唬他们,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种方法是给孩子明确的金钱规则,让他们清楚“想买什么”和“能不能买”是两件事。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每周都会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
如果孩子想买玩具,就需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支付。
遇到贵的玩具,孩子就得自己存钱来买。
这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分配自己的资源,也减少了盲目购买带来的浪费。
还有一种方法是引入奖励机制,比如“好习惯积分表”。
孩子如果在某些行为上表现好,比如完成一天的阅读任务,就可以得到一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兑换一个小礼物。
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自己的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无论是哪种方法,父母都要记住,不要用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去影响孩子的心态。
孩子需要的是被教会如何管理资源,而不是被威胁“家穷,没资格要好东西”。
我们或许从小听到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样的话。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焦虑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
尤其是家庭经济出现困难时,“哭穷”似乎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
事实上,家长和孩子并不是处在完全对等的地位上。
孩子天然信任自己的父母,而父母的话语被孩子认为是“真理”。
当父母不停地强调家里不易时,孩子的世界就会被这种紧张和无助感占据。
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负担,并且与生俱来地对生活充满恐惧感。
穷,并不是让人自卑的理由。
但是,如果穷的概念被无限放大,并附带上“孩子需要感同身受”的要求,才会真正变成压垮孩子的心灵负担。
“穷”这件事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多可怕。
大多数家庭都会经历经济上的困难,但真正在教育里最致命的,是用“穷”绑架孩子的信心和成长。
还是那句话,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让孩子看到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目前的困难。
当一个孩子觉得,不管现在多难,但“我值得更好的”,那他长大后的生活将会变得无比开阔。
这种相信自己值得,也许才是比赚多少钱更重要的心态财富。
父母,负责自己的努力;孩子,负责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只要彼此都足够相信彼此,那么穷困,不会成为任何一个家庭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