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朝诗坛这片星光灿烂的天空里,白居易那可是“自带热搜体质”的存在。
他的诗,就跟大白话似的,通俗易懂,不管是朝堂上的高官,还是街头巷尾的平头百姓,都对他的作品“爱得深沉”,简直就是中唐时期的超级流量担当。
今天,咱就“穿越”一把,走进白居易这充满传奇色彩又超有趣的一生。

公元772年,白居易在河南新郑“闪亮登场”。这孩子仿佛一出生就带着“学霸光环”,别的小朋友还在为学会走路欢呼雀跃时,五六岁的白居易已经开启了作诗“修炼之路”,九岁更是把音韵学玩得明明白白,在诗词韵律的世界里“肆意遨游”。
当时世道不太安稳,战火纷飞,白居易一家就像被“战乱小恶魔”追着跑的候鸟,不停地搬家。可这颠沛流离的日子,不仅没把白居易的学习热情浇灭,反而成了他创作素材的“超级补给站”。十五岁那年,白居易怀揣着大大的梦想,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像个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孤身一人闯进了长安这个“文人江湖”。
在长安,白居易听说了顾况的大名,这可是文坛的“大拿”,要是能得到他的指点,那简直就像游戏里捡到了超级外挂。于是,白居易鼓足勇气,带着作品去拜见顾况。顾况一看这年轻人叫“居易”,再瞅瞅他那青涩稚嫩的模样,就半开玩笑地说:“长安这地儿,物价贵得离谱,想‘居易’可不容易啊!”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文,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瞬间被这诗句的灵动和少年的才华“一击即中”,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赞叹道:“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在天下哪儿都能站稳脚跟!”就这么着,白居易靠自己的才华,在长安诗坛成功“出圈”,开启了他的诗歌传奇之旅。

在古代,科举可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超级赛道”,白居易自然也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路,就像游戏玩家要一路披荆斩棘“打怪升级”。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迎来了人生中的一场“大考”——进士考试。这场考试竞争激烈得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考生都争得头破血流。白居易在考场上稳如泰山,靠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功考中进士,还拿了个第四名的好成绩。这就好比在一场超激烈的游戏比赛中,成功闯进决赛圈,还名列前茅,可把白居易高兴坏了,在文人圈里的名气也跟着“蹭蹭”往上涨。
但白居易可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接着努力,在贞元十九年,和好友元稹一起参加了书判拔萃科考试。这考试难度也不小,可对白居易来说,似乎没啥能难倒他。两人双双高中,随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这就像游戏里成功解锁了新职业,白居易正式踏入官场这个“大舞台”,准备大展拳脚。

永贞元年,唐朝政坛掀起了一场大变革——“永贞革新”。当时的顺宗皇帝任用王叔文等一批有想法的官员,打算整治朝廷的各种弊端。白居易一看,这简直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事儿,内心的“小宇宙”瞬间爆发。他就像个正义感爆棚的“超级英雄”,积极上书支持革新派,还抛出了一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恨不得把满腔热情一股脑儿都投入到这场改革中。
后来,白居易当上了左拾遗,这官职主要负责给皇帝提意见。这可太对白居易的胃口了,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主战场”,每天都干劲十足地履行职责。当时元稹被贬,白居易觉得这事儿太不合理,立马就上书为元稹“打抱不平”,言辞恳切,据理力争。还有一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进献绢帛赎回被朝廷没收的宅子,这明摆着是想走后门讨好朝廷。白居易知道后,坚决反对,跟皇帝进谏说这先例可不能开,不然以后一堆人效仿,朝廷规矩可就乱套了。皇帝一听,觉得白居易说得在理,就拒绝了李师道。
这段时间,白居易不仅在朝堂上积极谏言,还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了一首首讽喻诗,像《秦中吟》《新乐府》等。这些诗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飞刀”,直接刺向社会的黑暗面,把官场的腐败、百姓生活的困苦等问题揭露得明明白白。他的诗在民间疯狂传播,老百姓读了都拍手叫好,可那些被诗里内容影射的权贵们,却对白居易恨得咬牙切齿,这也为他以后的仕途坎坷埋下了“小炸弹”。

元和十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把白居易从人生巅峰狠狠拽到了谷底。当时宰相武元衡被暗杀,这可是震惊朝野的大事。白居易作为一个正义感满满的官员,第一时间上书,强烈要求朝廷严惩凶手,把幕后黑手揪出来。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份积极,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他们说白居易一个小官,却抢在谏官前面议论朝政,这是越权行为,不合规矩。再加上之前白居易写的那些讽喻诗得罪了不少权贵,这下好了,这些人趁机“落井下石”,纷纷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皇帝耳根子软,也没仔细调查,就下令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这一贬,对白居易的打击太大了。他就像一个原本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大明星,突然被扔到了角落里,无人问津。从繁华的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白居易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在江州的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一次,他在江边送别友人时,遇到了一位琵琶女。琵琶女弹奏的美妙音乐,就像一道光照进了白居易黑暗的世界,让他沉浸其中。琵琶女诉说自己的悲惨身世,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如今的落魄飘零,这让白居易感同身受。他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无数人心中关于人生苦难与共鸣的大门,成了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虽说在江州经历了人生低谷,但白居易可不是个会轻易被打倒的人。他迅速调整心态,重新出发。后来,他先后担任了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职。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像个勤劳的“城市美容师”,一心一意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在杭州任职时,白居易发现西湖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农田灌溉和百姓生活。他二话不说,带着百姓们开启了治理西湖的“大工程”。又是挖淤泥,又是修堤坝,忙得热火朝天。一番努力后,西湖焕然一新,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成了一道绝美风景线。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百姓们把他修的堤坝命名为“白堤”。白居易还在西湖边种了好多柳树和花草,闲暇时就在湖边散步,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在苏州,白居易也没闲着。他发现苏州的道路狭窄,交通堵得一塌糊涂,于是组织人手拓宽道路,还在路边种上树。他这一系列操作,让苏州的城市面貌大大改善,百姓生活也方便多了。白居易在地方任职期间,不仅政绩出色,还创作了好多优美诗篇,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生活感悟。他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不管被种到哪儿,都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光彩。
晚年生活:惬意的“诗酒人生”
到了晚年,白居易的生活渐渐变得悠闲起来。文宗即位后,他担任了秘书监等职,后来又称病回到洛阳,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洛阳生活。在洛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就像个退休后尽情享受生活的“老顽童”,过上了诗酒相伴的惬意日子。
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画、喝酒聊天。他们一边品尝美酒,一边互相切磋诗词,享受着文学带来的快乐。白居易还特别喜欢收藏书籍,他家里的书堆得像小山一样,简直就是个小型图书馆。他常常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古人“对话”,汲取知识的养分。会昌六年,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洛阳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被葬在龙门香山,而他的诗歌,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被后人传颂。

白居易的一生,有辉煌时刻,也有低谷时期,有热血拼搏,也有惬意享受。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了大唐的风云变幻,也描绘了人间的喜怒哀乐。
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