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是北魏统一北方第一功臣,最后却被灭九族,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清水空流 2022-11-07 07:33:34

五胡乱华时期,汉族士大夫投靠并辅佐胡人政权并不稀奇,在正统华夏政权统治空缺或者偏安的时候,士大夫人选择一个胡人政权,尤其是一个汉化比较深的胡人政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士族强大,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不是世家大族在南朝很难跻身,又北方其他的士族呢,选择一个汉化比较高的胡人政权,反而能使得他们成为新政权的高门大姓,他们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会尽心竭力辅佐这个政权,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猛辅佐前秦,张宾辅佐前赵。崔浩辅佐北魏,这三个人里王猛与张宾皆得以善终。唯一不得善终的就是崔浩。

而崔浩之所以有如此结局,很大程度上和商鞅很像,都是因变法而有功于国而后被诛三族,而区别在于,商鞅被杀是因为造反,而崔浩被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写国史的时候,将鲜卑人他们祖辈父辈乱伦、忤逆、残虐,不光彩的历史记录在案,因此而被杀,崔浩是自己把送上了断头台。当然皇帝杀崔浩有为太子日后执政铺路之嫌。在灭佛的问题上,崔浩明胜暗败。但真正置他于死地的还是民族问题和汉化问题。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12帝(指列入正史本纪),享国148年。

崔浩权势太盛,得罪的人也太多了,性格过于孤傲,崔浩为政近四十年,为政越久,只会树敌越多。崔浩仗着皇帝的信任,骄横跋扈,行事从不顾及别人感受。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恨他的人肯定少不了,想置他于死地而博得政治利益的人太多了。所以以国史案为导火索,被迅速定罪族灭。不过仔细分析崔浩,此人善于谋事,不善谋己。崔浩几乎将朝野上下浩的敌人,不但有以太子拓跋晃为首的鲜卑勋贵为政敌,还有大批因为崔浩灭佛而使他站到了几乎所有胡汉士庶的对立面,实际上崔浩他太把北魏当成自己的国家,意图将北魏进一步汉化,甚至恢复九品中正制,这就触动了北魏鲜卑族的核心利益。崔浩杀也就不足为奇,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几乎到了万人恨的地步,而且死前被人便溺。一代名臣如此下场确实是让人惋惜。

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是崔浩的全盛时期,拓跋焘几乎对崔浩言听计从,而此时拓跋焘偏偏与太子拓跋晃不和,而这一切拓跋晃认为是崔浩从中挑拨,因此恨崔浩入骨。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这一标志性事件,预示着崔浩作用开始下降,而对此崔浩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崔浩自己还在此时还作个大死。这就是著名的“太武帝灭佛”。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中的第一“武”。而始作俑者就是崔浩那句:“取缔天下所有佛寺,杀尽沙门,尽毁佛像佛经”。崔浩灭佛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崔浩信奉道教,并拜天师寇谦之为师,同时,对佛教还很厌,也就是说,崔浩灭佛存有私心,但问题是,当时是北魏高层都信佛,这一举措无疑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太子拓跋晃。

国史之案,不过是崔浩被杀的导火索。崔浩之所以被杀就是得罪了太子,而拓跋焘为了政局的稳定,只能拿崔浩的脑袋换取与太子的和解。崔浩死后,对于中原士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毕竟牵连甚广。因此太武帝后悔了,这才有:“朕向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但这就是说说而已,如果再来一次,他依旧会杀了崔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