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日报
7月24日,《黔南日报》整版报道州文旅局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工作,刊发《一城山水万般美 绿水青山带笑颜》这篇文章。重点报道贵州省黔南州根据旅游新需求,以“夜间经济、跨界融合及生态旅游”三种创新发展模式,推动黔南州旅游业持续回暖。
原文如下:
一城山水万般美
绿水青山带笑颜
华灯初上,剑江河畔夜未央。泱泱河水,斑斓光带,记录着黔之南别样的繁华,诉说着城市的温暖与活力。
近年来,我州把文旅高质量发展、疫情常态化防控、服务人民群众统筹起来抓,适应市场变化,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持续回暖,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呈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并收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过夜游客378.69万人次,同比增长9.6%。
1
流光溢彩黔南夜美
黄昏的“都匀市东方记忆”,笼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园区内,游人们重温“三线”建设的历史画卷,赏夜景、听夜曲,落座释放味蕾,每每夜幕降临,灯光璀璨、游人如织,正是这座透露着后工业时代气息的城市客厅“苏醒”之时。
来自贵阳的“00后”女孩陈小在人群中举着自拍杆,一边走,一边录着短视频,满脸喜悦。“我要把在都匀的旅行经历分享给更多粉丝。”陈小说。
“都匀市东方记忆”,是黔南、都匀重点打造的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被激活,“夜经济”成为高频热词。抓住机遇,我州不断丰富城市夜游、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宿“六夜”业态,在“夜经济”上做足文章。
夏日夜幕,在荔波古镇,敬酒歌、舞狮表演、角鼓舞等精彩活动,拉开了黔南州“好花红”文化体验行“流光溢彩·荔波夜”活动的帷幕;都匀市秦汉影视城内,鬼屋体验室频频传出游客的尖叫声,炒热了夜经济;“夜游三都·水韵咕噜”以活动引流、以文化引爆,吸引各地游客到三都打卡体验,仅首演当晚,咕噜景区成功引流6000余人。
立足更好塑造“流光溢彩夜贵州”文化旅游品牌,我州提出了系列目标:到2025年,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5个省级、10个州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国家级、5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5个省级旅游美食街区;建成1个以上省级、3个以上州级“流光溢彩夜贵州”示范项目。
围绕这一目标,我州根据当前旅游新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持续推动重点商圈、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打造夜间文化旅游商贸品牌,科学布局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出文化夜间文旅消费特色项目,建设夜间文旅消费特色集聚区,培养夜间经济市场主体,促进文化和旅游产品消费提质、服务提升,不断繁荣活跃夜间消费市场。
2
跨界融合“点亮”旅游
6月25日至26日,“绿博黔南·康养之州”2022中国·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系列赛(夏篇)之贵州·黔南铁人三项赛在都匀绿博园举行。
首场“铁人”赛事成功举办,是我州体育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上半年,全州共举办各类体育旅游赛事63项,赛事规模近6万人,实现引流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不仅体旅融合,我州深挖文化积淀,溯源文化渊源,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史、名人、传说、民俗等方面亮点,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游客能够同时拥抱“诗和远方”。
今年,推出的“好花红”文化体验行系列活动,沿着荔波、平塘、独山、惠水、罗甸5城的黄金线路,推出“洞听·黔南”洞穴音乐节、全省始发探洞交流赛、洞穴摄影比赛等活动,一路感受非遗文化、民族风情与自然之美,游客们沉浸其中,纷纷对这样容易记住、有内涵的特色旅游方式称赞不已。系列文化体验活动,轮番炒热了黔南旅游。
今年6月,我州“中国天眼”、荔波洪江村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研学旅行重点线路。
作为行走在路上的新课堂,“以研促学、知行合一”的研学旅行近年来方兴未艾。结合需求变化趋势,我州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推出“天文科普+桥梁研学”“红色旅游+水书非遗”“小七孔+艺术研学”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上半年以来,全州共接待研学旅行团队500余批次,参加研学人员达11.2万人次。
体旅融合聚集人气,文旅融合吸引回流,教旅融合注入灵魂。我州发挥旅游业塑造对外整体形象、推进民间交往、传播交流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假日经济、非遗保护传承、教育等工作中,加强“旅游+”“+旅游”跨界融合、宣传推广,推动全产业融合发展。
上半年,得益于我州持续不断地开展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大力扶持企业上规入统,上半年新增规上企业27家。
3
流光溢彩黔南夜美
夏日的都匀绿博园内,繁花似锦,鸟鸣啁啾,万物葱茏,森林覆盖率达69%,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让这里成为炎炎夏日的一座避暑园林。园内新增加的旅居游玩、康养休闲、运动体验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受广大游客青睐,尤其是节假日,露营市场持续升温,一度成为“爆款”。
今年“五一”小长假,罗甸县上隆寓农山谷景区接待了上千名游客,大多来自贵阳、安顺等地。随着游客出行热情高涨,自驾游、周边游、休闲游成为首选的出游方式。罗甸县上隆寓农山谷景区这样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打造的原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成了游客们的“新宠”。
“当前,旅游市场正发生变化,人们养生意识有所提高,低密度、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化,对接待服务设施及参观体验环境的要求更高。”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行业的发展趋势,让黔南催生了相应的康养体验类旅游新模式。
我州森林面积达26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森林蓄积量8000万立方米;去年1至12月,全州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5%,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5%;PM2.5为19毫克/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州借助“山青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围绕低碳、生态、文化、康养、产业,打造旅游新兴增长极,充分利用众多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江河等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与生态建设同规划同推进,实现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使旅游业成为黔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黔南日报记者 朱丽)
内容来源: 黔南日报
综合整理:黔南旅游编辑:陆光艳
统筹:曹壹
审校:占智鹏、李维维、彭悦、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