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谭政回忆秋收起义:当时那个团长若不临阵逃掉,绝对元帅级别

爱吃凉拌菜 2024-11-25 23:49:37

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凤凰山路136号,有一座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秋收起义纪念馆。它始建于1977年,是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一、

197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政重上井冈山,顺便参观了这座秋收起义纪念馆,并写下了一首诗:“滚滚长江浪滔天,工农大众要掌权。武装革命求解放,势如江水去不还。燃起火把庆秋收,长缨万杆敌胆寒。振臂一呼上井冈,建军改编在三湾。喜看旌旗红似火,星星之火要燎原。”

在参观纪念馆时,谭政在一个人的照片前停留了很久。从照片下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此人名叫钟文璋,时年23岁,是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参谋长兼一团团长。

钟文璋的照片下面,是对他的介绍:“钟文璋,湖南益阳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暴动,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同年9月任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率部从修水向长寿街进军,路过金坪时遭叛军邱国轩部伏击失踪。”

对着钟文璋的照片和简介,谭政看了很久,一边看,嘴里一边小声地在嘟嚷着什么。据站在他身边的秋收起义纪念馆讲解员小何回忆,谭政一直在自言自语:“钟文璋啊钟文璋,如果你没有临阵脱逃的话,现在也许是位元帅喽......”

二、

众所周知,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一条使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新道路。

1927年8月,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后,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往长沙,去领导那里的革命斗争。

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主要有未赶上南昌起义的武昌警卫团和浏阳、平江工农义勇队,以及修水、安源的农军。这些队伍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约5000人。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

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爆发,3个团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联合长沙周边部分地区军民群众,计划分南北中三个方向一起,合攻长沙城。

罗荣桓曾回忆说:“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攻长沙显然是一种军事上的冒险行动,加之没有广泛地争取群众的配合和战术上的分兵,致使起义部队遭受严重挫折。”

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而沿罗霄山脉南下,到远离敌人中心城市且农民运动基础好的湘南寻求发展。之后,部队由文家市出发,几经挫折,在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后进行了改编,尔后又兵分两路,经湖南转至江西,于10月抵达井冈山。这支部队也成为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时,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而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则打出了第一支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秋收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产生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由此发端。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起义虽然在初期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

正如罗荣桓所言,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除此之外,参加秋收起义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开国将帅。除了我们熟知的罗荣桓元帅和谭政大将之外,还有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黄永胜四位上将;刘先胜、杨梅生、张令彬、郭鹏、韩伟、赖毅、谭希林等七名中将,以及王耀南、李贞等一大批少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们,大多在参加秋收起义时的职务并不高。罗荣桓元帅仅仅是师直属特务连的党代表,谭政是第1团团部书记,陈士榘、黄永胜这些上将,大多都是普通士兵,也就时任师部特务连连长的谭希林中将职务最高。因此谭政才会感叹,如果当时身为第一师的参谋长兼一团团长的钟文璋能够一直留在革命队伍中,以他的资历,建国后成为元帅也不是不可能的。

包括秋收起义纪念馆在内,几乎所有的史料上对钟文璋的结局都语焉不详,只说他是“遭叛军邱国轩部伏击失踪”。他是怎样失踪的?被伏击后死了没有?如果没有死,后来他又经历了什么?

曾接任过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理论部主任的钟镇藩先生,是一位党史爱好者。为了弄清钟文璋的最后结局,他多次来到钟文璋失踪的江西省峡江县金坪乡,以及钟文璋的老家湖南桃江县,一边走访当地群众,一边查阅史料,终于弄清楚了这桩悬案。

在桃江,钟镇藩找到了钟文璋家族1946年修订的《钟氏九修族谱》,并在《族谱》中发现了钟文璋的传记,甚至还找到了钟文璋的父亲钟朗轩的生平的介绍。

四、

按族谱记载,钟文璋的父亲名叫钟朗轩,又名钟达性,北洋政府时期,曾任粤湘军总司令部参议、湘边宣慰使署军需处事等职,后辞官回乡,当起了一名乡绅。

钟文璋生于1903年,是钟朗轩的二儿子,从小便勤奋好学,1924年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与周逸群、袁也烈成了同学。

在黄埔军校,已是共产党员的周逸群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发起并担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任,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同右翼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坚决斗争,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

在周逸群、袁也烈的影响下,钟文璋先是加入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后又加入共产党,并以共产党员的身份,随叶挺独立团参加了东征和北伐。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于1926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长,并在当年底晋升为陆军少将。

1927年9月初,湖南省委决定1927年9月9日举行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

秋收起义爆发时,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1927年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可正当他们按原计划途经金坪攻打长寿街时,却遭到了混入起义队伍的第四团邱国轩部的偷袭。

这个邱国轩原是黔军的一名军官,也参加过北伐,但由于贪生怕死,在攻打徐州时纠集部下脱离了北伐军,跑到江西修水县当起了土匪,当地老百姓被他祸害得不轻。

1927年夏,赶赴南昌参加起义卢德铭,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来到江西,得知邱国轩为害地方后,果断出兵讨伐。邱国轩哪里是卢德铭的对手,立刻表示愿意投降。

遗憾的是,卢德铭出于扩大革命力量的愿望,相信了邱国轩,接受了他的投降,还将其部改编为第四团,共同参加秋收起义。可邱国轩根本不相信起义会成功,于是暗地里做好了反水的打算。

正是这个原因,当钟文璋的第一团路过金坪时,邱国轩突然在背后下黑手,向第一团发起了突然袭击。钟文璋根本没有防备,第一团一下子被打散,被迫向上坪撤退。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只得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令人奇怪的是,接到命令后,第一团的余部赶到浏阳文家市,却不见团长钟文璋。当时谁也不知道,钟文璋遭到邱国轩偷袭后。认为起义队伍内部都不团结,起义肯定不会成功,再不走就是白白送死,于是偷偷离开了队伍,返回了老家。

由于钟文璋离开队伍时没有告诉任何人,再加上当时第一团和邱国轩部正在激战,因此没有人知道他的离开。

钟文璋的失踪,也让毛主席等起义领导人非常着急,派了很多人去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大家都认为钟文璋肯定是在混战中牺牲了,因此只得作罢。

五、

根据钟镇藩先生的考证,离开队伍后,钟文璋返回了家乡,不久后娶了一个名叫梁迎仙的长沙女子为妻,并生下了儿子钟清骐。

在家里呆了近一年后,钟文璋于1928年经黄埔二期的同学、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9旅第18团团长钟松的推荐,成了蒋介石的部下,任第21师补充团团长。1930 年春,钟文璋率这个团参加了中原大战。在河南与冯玉祥手下第六路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万选才交战中,被万选下手下的大炮击伤,因伤势过重,于当年 6 月去世,终年 26 岁。

纵观钟文璋的一生,可以说起点很高。如果他不丧失革命的信念,始终跟着毛主席走,以他的资历,前途应该是不可限量的。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钟文璋也不是唯一一个脱离革命的,比如携款失踪的115师参谋长周昆、领导秋收起义的余洒渡、曾任中央军区参谋长后来叛变的龚楚等等,如果革命意志再坚定一点,他们后来肯定会成为开国将帅中的一员。

遗憾的是,历史无法假设。

参考资料:

钟镇藩:《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钟文璋》

澎湃新闻-——【党史故事我来讲】:《 秋收起义背后的故事》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