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那些年不给个体摆摊做小生意的请看过来

陌上花开人生 2024-12-30 14:57:41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小摊贩及其商品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作者潘伟决定寻访这些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行当,为其编写“传记”并留下影像,以记录时代痕迹,唤起人们的儿时回忆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同时也为后来者留存一代人的光阴与时代印记。

“老冰棍”:2018 年广西北海,作者看到街边骑楼下有位小姑娘售卖“老冰棍”,

其装备具有职业特征,作者花四元买了根赤豆冰棍,回忆起童年夏天街巷卖雪条的场景,包括雪条价格、售卖方式以及家境困难同学卖雪条挣学费的事,还提及如今虽冬季吃冰棍不适,但仍因儿时味道而尝试,最后发现冰棍箱是道具,冰棍冷藏于大雪柜。

卖灯盏:2003 年广东英德,电灯普及前百姓用煤油灯(粤语叫“灯盏”)照明,

清末外国石油公司引入的煤油灯有诸多优点,计划经济时期煤油凭票购买,后来电灯普及但仍有人卖灯盏用于结婚、生子、搬新居等传统习俗,卖灯盏者祖传三代做此生意,年销数千。

卖火缸:2002 年广东连州,天寒地冻时满街摆卖小火缸,火缸可用于烤火,外壳篾编,内有小罐,

作者回忆粤北下乡当知青时火缸的使用情况,如今城镇人用电取暖,但粤北乡村仍用火缸。

卖酒饼:2006 年广东阳山,酒饼又叫酒曲,是酿酒的关键,

作者看到有人售卖工厂生产和自家做的酒饼,卖者对酒饼制作方法保密,称酒饼用酒饼草等制成,还提及我国谷物酿酒法独特且早于西方,西方曾借鉴中国酒饼发现酵母菌却占为专利。

卖葵扇:2002 年广东清远,老妪售卖新会葵扇,作者提到成语“蒲扇价增”的故事,

清末打油诗反映葵扇价廉遭世人弃的情况,如今新会葵扇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虽少有人用,但老人仍有需求。

卖木炭:2005 年广东连州,卖炭汉称九十元一担木炭,天冷时好卖,

粤北之冬木炭曾用于取暖、“打边炉”等,烧炭和卖炭曾是农民副业,如今木炭烤火功能被电器取代。

卖蜂窝煤:2016 年广东乐昌,蜂窝煤由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发明,

曾给全国许多家庭带来温暖,是一次家用能源革命,如今用蜂窝煤的人越来越少,送煤工反映生意不佳。

卖热水瓶:2003 年广东阳山,热水瓶俗称暖水壶,过去是家庭日用品、礼品和奖品,21 世纪初电热壶、

饮水机出现后其地位改变,老汉挑选热水瓶有鉴别瓶胆的方法,2019 年广东广州有间“秀丽水瓶屋”专卖老式热水瓶并提供换胆服务。

卖土布:2007 年贵州罗甸,土布即手工织布,曾领先世界,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如今机织布取代手织布,

但少数民族地区因民族服装需求仍有传承,“80 后”侗族小夫妻开网店卖土布并创新,远销海外,而街市地摊卖土布光顾者少。

卖砧墩:2008 年广东英德,砧墩或砧板是家庭厨房必备,

过去乡村自找木锯案板,如今市面案板材质多样,卖木砧墩者浇水防干燥开裂。

卖棉花糖:2006 年贵州遵义,“80 后”对棉花糖记忆深刻,其制作过程有趣,

卖糖人靠此小本致富,如今零食市场变化,棉花糖也有创新,出现多种形状和口味。

卖麻糖:2018 年广东清远,卖糖人敲切麻糖售卖,称来自四川内江,

该地盛产甘蔗,麻糖主要成分是麦芽糖,敲麻糖成川东地域文化符号。

卖冰糖葫芦:2006 年河南洛阳,冰糖葫芦原是北方传统零食,

用竹签串野果蘸麦芽糖稀制成,有多种食材和做法,民间野史有其起源传说,如今做法有新花样。

卖“鸡公榄”:2018 年广州,大叔背纸扎公鸡模型,吹唢呐叫卖“鸡公榄”,这是白榄腌制的零食,有多种味道,

大叔是荔湾辖区失业人员,在文化交流协会帮助下售卖,传承老西关文化,还提及旧时卖榄人“鸡公福”的故事及粤语童谣。

卖蜈蚣:村姑街边摆摊卖蜈蚣,称是山上野生,蜈蚣春捕,是乡民副业,

民间认为蜈蚣为“五毒”之首,可入药,如今药厂、药店收购,野生资源渐少,乡村有农户养殖蜈蚣,成败不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