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曹操费尽九牛二虎之后扫除袁绍遗留部众之后,立刻携余威率军南征刘表,当时刘备在荆州垂拱而治10余年,根基稳固,但是曹操还没有抵达荆州边界,刘表就病死。
荆州部众随机拥立刘表次子刘琮为荆州牧,对曹操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荆州主少国疑,得位不正,刘琮本人也没有多少威望,所以面对曹操大军,投降派迅速占领舆论高地,荆州牧椅子没坐热的刘琮于是决定直接投降曹操。
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得到荆州,不费吹灰之力击败垂死挣扎的刘备,曹操的战略目的提前完成,这时,意犹未尽的曹操把自己目光放到了江东孙权身上,这一刻,或许曹操想着复制荆州的故事。
他先是给孙权送去一封信,里面言辞恩威并用,又做出武力攻打孙权的姿态,坐在荆州的曹操想着等到孙权的降书,但是降书没有等来,等来的是孙权派人和刘备联合组成联军,共同抗击曹操。
事实上,曹操占据荆州之后,江东文武士族一边倒的要求孙权投降,尤其陆忠顾厚张文朱武的吴四姓,以张昭为首,结果在鲁肃、周瑜两个寒族出身的人的坚持之下,孙权决定孤注一掷,主动联合刘备抵抗曹操。
曹操收荆州之后,很多人虽然得意忘形的准备占领江东,但是曹操阵营家大业大,人才众多,里面不乏冷静的人,比如贾诩,这位以毒计著称的谋士不失时机的像曹操献上一计,可以保证曹操想要的不战而屈江东很快到达。
可是呢,这时候的曹操,在刘琮投降之后,已经目空一切,孙权压根不在他的眼中,至于刘备么,逢战必败的属性让他没有任何顾忌,结果呢,在曹军目空一切,心骄气燥又赶上水土不服,碰上瘟疫,寒冬腊月还吹起东风导致曹操一败涂地。
贾诩献了什么计策?三国志里面记载,当时曹操打算顺流而下收取江东,贾诩发现了更好的办法,于是建议曹操依托荆州的粮草人力,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作为示范,从心理上瓦解江东的抵抗心理,这样根本不需要舟师劳顿的攻打,江东自然投降。可惜曹操没有听,方才给三分天下一个机会,也让无处可去的刘备抓住一个绝佳机会。
《三国志》: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的计策,隔了快两千年,现在看起来还是很高明,如果实施起来绝对可行,可是曹操为啥不听贾诩的意见呢?这个计策太消极了,用时间来换机会,一寸光阴一寸金,任何人都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等待上,或许曹操是个急性子人,除此之外,歪史以为,还有两个因素让曹操做出错误的决定。
第一,扫清袁绍势力让曹操自大目空一切,一败再败的刘备当时压根没有任何威胁,他眼中的孙权不过是个毛头小孩子,当时他的北方军队十余万加上刘表的部队,当时曹操的可以指挥的军队在人数少有着绝对的优势。
当时孙权的部队不会很多又都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而曹操率领的军队可都是身经百战的,曹操是有硬碰硬的本钱的。
第二,刘琮投降让曹操觉得或许可以如法炮制,万一孙权也不战而降了呢。当时孙权不过26岁,一直也没有造出啥大新闻,根本没有入曹操法眼,一个个的强敌都被他打败之后,这个毛头小子能有啥能耐?
这两个因素连在一起,理智冲昏头脑,贪心压过冷静,曹操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办法,而拒绝了贾诩消极的计策。
可惜,孙权不是刘琮,不仅没有望风而降,还主动出击寻找战机。导致曹操的想当然落空,加上自身优势被乱七八糟的因素消弭,直接导致了大败而三分天下。
泸江周氏,大汉太尉也算寒族?吴四姓才是地方寒族
我就想问一句,周公谨是寒门出生?
曹操平定河北用了八年,已经五十多岁了,而且身体也有疾病,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的急迫感可以理解。
人家东吴四姓和淮泗派为首的张昭,周瑜是有仇的,因为他俩和孙策大力打压江东士族。所以张昭一直想废掉孙权让他弟弟上位,因为孙权拉拢东吴四姓。结果孙权坐稳了,四姓开始崛起,这时张昭,周瑜都慌了,四姓崛起他俩能好?所以张昭就劝投降,投降了张昭就可以回家了,该怎么玩怎么玩了,远离是非之地。而周瑜就高明多了,我要入蜀二分天下,周瑜带着淮泗派入蜀谁还能管住周瑜?而且周瑜是股东加入,和你孙权比人家也是大股东,还有周瑜家虽然不像袁绍家四世三公,但也是四世两公,正经豪门。
贾诩这个人,你不把他逼急了,他想不出出奇制胜的计策[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应该把贾诩绑在船头,估计赤壁大战的结果就有变化了[笑着哭]
三国看了几遍了,就没有发现贾诩的神机妙策
贾诩的计策不就是当田丰沮授给袁绍的计策吗?如果会听有曹操啥事?
鲁肃不是寒门吧。应该是个世家大族
小说不等于历史。两军赤壁对垒相持,时至盛夏酷暑,曹操北方士兵严重水土不服,病疫众多,恰巧北方边境又出了事,韩遂马超分裂势力割据关中凉州,虎视眈眈,侧翼不稳,于是曹操审时度势,主动“烧船而走”,引军北还。孙刘一方,自然要宣传“大捷”……[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