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重庆一大妈买菜,讨价还价后报警,警察将菜农抓走枪决
世人都说重庆解放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1950年的一天,重庆街头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一位买菜的大妈在菜市场与一个卖菜的农民讨价还价时,突然脸色大变,慌慌张张地离开了。谁能想到,这位看起来其貌不扬的菜农,竟然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猫头鹰"徐贵林!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大妈不是别人,正是裕华纱厂托儿所的所长叶兰英。那么,这个被当场识破的菜贩子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为什么会被警察带走枪决?他又究竟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
一、渣滓洞的恶魔"猫头鹰"

1919年春,河南安阳城外的一个贫困农户中,徐贵林出生在这个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家庭。童年时期,他家中的土地被当地地主侵占,全家只能靠给地主种田度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徐贵林从小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不愿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经常在村里打听外面的世界。
1939年冬天,一支国民党征兵队来到安阳招兵。20岁的徐贵林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主动报名参军。在新兵训练营里,徐贵林表现出色,引起了军统特务组织的注意。经过考察,他被选入了国民党特种军事训练班。在训练期间,徐贵林展现出过人的残忍,他经常主动请缨参与审讯"可疑分子"。
1940年春,军统特务组织将徐贵林调往重庆。初到重庆时,他被分配到一个普通的特务小组担任组长。在执行任务时,徐贵林表现出异常的狠辣手段。一次抓捕行动中,他用烧红的铁钳拷问一名地下党员,这种残酷的手段很快传遍了特务圈。

1942年,徐贵林的"才能"引起了戴笠的关注。在一次特务工作会议上,戴笠亲自点名要见这个年轻的特务。见面时,徐贵林向戴笠汇报了几个"成功案例",其中包括一次破获地下电台的经过。戴笠对他的手段非常赏识,将其调入了望龙门特务队。
在望龙门特务队中,徐贵林很快就因其独特的审讯方法成为了"四大金刚"之一。他发明的"连环拷打法",让许多坚强的革命志士都难以承受。1944年,他在一次审讯中创造了72小时内突破涉案人心理防线的"纪录",此事被记入了军统工作简报。
1946年底,戴笠在空难中丧生。徐贵林迅速改换门庭,投靠了新任军统局长毛人凤。他向毛人凤献上了一份"特务工作改进计划",获得了毛人凤的赏识。1947年,毛人凤将他调任渣滓洞监狱看守长,这一任命为徐贵林打开了新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在渣滓洞期间,徐贵林创建了一套极其残酷的监狱管理制度。他将监狱分为"严管区"和"死囚区",在严管区推行了著名的"十八条",包括不许说话、不许走动等。他还在监狱中设立了专门的刑讯室,配备了各种刑具。从此,"猫头鹰"这个绰号在渣滓洞流传开来,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挑选囚犯进行审讯。
每到夜晚,渣滓洞的刑讯室总是传出凄厉的惨叫声。徐贵林发明了多种刑讯方法,包括"飞机吊"、"坐电椅"等。他还特别喜欢用心理战术,经常让犯人之间互相揭发。在他的统治下,渣滓洞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人间地狱。
二、重庆解放后的隐藏身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当解放军进城的那一刻,徐贵林并没有随国民党残部撤退。在混乱之际,他换上了一身粗布衣裳,装扮成了一个普通的菜农。他选择了重庆市郊区的一个偏僻村落——白市驿,租了一小块地,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活"。
这个曾经在渣滓洞作恶多端的刽子手,竟然摇身一变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菜农。每天清晨,他都会挑着新鲜的蔬菜,走上几里地到重庆市区的菜市场去卖菜。在市场上,他总是低着头,尽量避免与人对视。即便有人与他讨价还价,他也只是默默点头或摇头,很少说话。
为了掩饰身份,徐贵林刻意改变了自己的外表。他将过去梳得一丝不苟的大背头换成了农民常见的平头,脸上还刻意蓄起了胡须。他经常弯着腰,装出农民常有的劳累姿态。在白市驿的邻居们看来,这个寡言少语的菜农只是个普通的老实人。

然而,徐贵林的这种伪装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50年初,一位曾在渣滓洞被关押过的幸存者在街上偶然看到了他。那位幸存者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当警察赶到时,徐贵林已经不见踪影。这次惊险的经历让他更加谨慎,他开始尽量避免在同一个菜市场长期摆摊。
为了进一步混淆身份,徐贵林还刻意改变了说话方式。他学会了重庆方言,说话时刻意带着浓重的乡音。他还打听到当地农民的种植经验,在与人交谈时总能说出一些种菜的门道,以此增加身份的可信度。
在白市驿的几个月里,徐贵林过着表面平静的生活。他每天准时出现在自己租种的菜地里,像个真正的农民一样耕种劳作。他种的白菜、萝卜和青菜长势都不错,这让周围的邻居都觉得他是个种地的好手。有时还会有人向他请教种菜的经验,他也都会认真回答。

但在夜深人静时,徐贵林却经常徘徊在自己的菜地里。村里的人偶尔能看到他独自一人站在田间,一站就是很久。没人知道这个"老实巴交"的菜农在想些什么,也没人知道这双种菜的手曾经沾满了多少革命志士的鲜血。
1950年春节前后,徐贵林开始频繁往返于重庆市区和白市驿之间。他不再固定在某个菜市场卖菜,而是经常变换地点。有时他会把菜担子挑到较远的菜市场,在那里整天摆摊。这种反常的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但在当时并没有人把这个满脸沧桑的菜农与令人闻风丧胆的"猫头鹰"联系在一起。
就这样,这个臭名昭著的刽子手,在重庆解放后的几个月里,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用菜农的身份掩护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庆城里来去自如。直到那个命运的转折点到来,他的这场躲藏游戏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三、托儿所所长叶兰英的识破
1950年4月15日,重庆菜市场迎来了一个平常的早市。叶兰英像往常一样来到菜市场采购托儿所需要的蔬菜。作为裕华纱厂托儿所的所长,她每周都要为托儿所的孩子们采购新鲜蔬菜。这天,她在市场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卖白菜的摊位。
叶兰英走近摊位时,那个蹲在地上整理白菜的农民正低着头。她开始挑选白菜,一边挑选一边与摊主讨价还价。就在她弯腰查看白菜品质的瞬间,那个菜农抬起了头。这一抬头,让叶兰英浑身一震。

这张脸,她永远不会忘记。1947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叶兰英的丈夫李志明被关押在渣滓洞。那天晚上,正是这个人亲自指挥特务对李志明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严刑拷打。当时的叶兰英正在监狱外等候,通过铁窗的缝隙,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刽子手的模样。
虽然眼前的菜农蓄了胡须,头发也剪短了,但那双令人胆寒的眼睛和特殊的眉骨形状,与三年前在渣滓洞见到的"猫头鹰"徐贵林完全一致。叶兰英强忍着内心的波动,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挑选白菜。
在那次严刑拷打之后,李志明很快就牺牲了。作为一名地下党员的妻子,叶兰英深知此时贸然声张可能会打草惊蛇。她故作镇定地对徐贵林说:"这些白菜不新鲜,我去别家看看。"说完,她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离开菜市场后,叶兰英立即前往了距离最近的公安分局。在公安分局,她详细描述了在菜市场的遭遇,并提供了徐贵林可能的藏身位置。公安机关立即组织人员展开了秘密调查。经过走访,他们发现这个"菜农"确实住在白市驿,而且行踪非常可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公安机关调来了几位曾在渣滓洞被关押过的幸存者。这些幸存者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暗中观察了这个"菜农"。最终,三位幸存者都确认了这个人就是当年在渣滓洞作恶多端的"猫头鹰"徐贵林。
公安机关随即制定了周密的抓捕计划。考虑到徐贵林在特务组织中的经验和狡猾程度,他们决定在菜市场进行抓捕。这样既可以避免打草惊蛇,又能确保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控制住这个危险分子。
叶兰英配合公安机关,继续在固定时间去菜市场买菜,以免引起徐贵林的怀疑。同时,公安人员化装成商贩和顾客,在菜市场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他们观察到,徐贵林通常会在早市结束后收摊离开,这个时间点成为了最佳的抓捕时机。
在确定了徐贵林的活动规律后,公安机关开始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详细研究了菜市场的地形,为每个参与行动的警员分配了具体位置和任务。同时,他们也在白市驿村安排了后备力量,以防徐贵林逃脱。
就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菜农,因为一位坚强的革命遗孀的及时识破,即将结束他的伪装生活。而这次在菜市场的偶遇,也为接下来的惊心动魄的抓捕行动埋下了伏笔。
四、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
1950年4月21日清晨,重庆菜市场笼罩在蒙蒙细雨中。这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公安机关在菜市场周围部署了一个周密的抓捕计划。二十多名便衣警察化装成菜贩和顾客,分散在市场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带着武器,随时准备行动。
早上六点,徐贵林如常挑着菜担出现在市场入口。他像往常一样,在自己固定的位置摆好了摊位。此时,四名便衣警察已经分别在他摊位的前后左右装作顾客和小贩就位。其中两人专门负责控制徐贵林的双臂,另外两人负责策应和警戒。
为了不打草惊蛇,抓捕行动被安排在早市即将结束的时候。这时的菜市场人流开始减少,便于控制现场局势。叶兰英按照约定,在八点半准时出现在徐贵林的摊位前,这是行动的信号。
当叶兰英在挑选白菜时,埋伏在周围的警察开始缓慢靠近。然而,作为老特务的徐贵林似乎察觉到了异常。就在警察即将行动的瞬间,他突然推开菜担,转身就跑。两名负责跟踪的便衣警察立即紧随其后。
徐贵林沿着菜市场的小巷快速奔逃,他熟悉这里的地形,转眼就钻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然而,早有预料的公安人员已经在各个可能的逃跑路线上设下了埋伏。当徐贵林跑到胡同尽头时,发现前方已经被两名警察堵住。
在这危急时刻,徐贵林突然转身,试图翻越旁边的一堵矮墙。就在他刚刚攀上墙头的瞬间,墙的另一边埋伏的警察早已等候多时。一名警察迅速出手,将其拽下墙头。另一名警察则立即控制住了他的双手。
但徐贵林并未就此认输。他奋力挣扎,试图摆脱警察的控制。在撕扯过程中,他的衣服被扯破,露出了藏在腰间的一把匕首。这个发现让在场的警察更加警惕,立即增派人手进行控制。
经过激烈的搏斗,四名警察最终将徐贵林制服在地。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手铐将其锁住,并立即对其进行了搜身。除了那把匕首,警察还在他的鞋底发现了一张写有联络暗号的纸条。
被抓获后的徐贵林不再伪装成那个老实巴交的菜农,他恢复了作为特务时那副傲慢的嘴脸。在押送途中,他甚至还威胁要报复参与抓捕的警察。然而,这些威胁的话语在革命胜利后的重庆已经不再有任何作用。
整个抓捕过程持续了不到十分钟,但却惊动了整个菜市场。当得知这个每天来卖菜的农民就是臭名昭著的"猫头鹰"时,众多群众纷纷围观。一些认识他的摊贩都说没想到天天见面的菜农,竟然就是渣滓洞的刽子手。
抓捕结束后,公安人员立即封锁了徐贵林在白市驿的住所。在他的住处,警察发现了多份伪造的证件和一些现金。这些物品证实了他确实一直在为逃往台湾做准备。同时,警察还在其菜地里找到了埋藏的一些文件,记录着他在特务组织期间的部分活动。
最终,这个在重庆解放后隐姓埋名近半年的特务头子,在一个平常的早市上落入法网。他精心设计的农民身份成为了最后的伪装,而那个沾满鲜血的过去终究未能被时光掩埋。
五、特务头子的最终审判
1950年4月22日,重庆市公安局特设审讯室内,徐贵林面对着一份长达数十页的罪行清单。经过初步审讯,这位曾经在渣滓洞作恶多端的特务头子开始交代自己的罪行。从1939年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到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的畏罪潜逃,整整十年间的罪行逐渐浮出水面。
在为期三个月的审讯中,专案组调取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找来了众多证人。其中包括在渣滓洞幸存下来的革命志士,他们当面指认了徐贵林的暴行。据统计,仅在1947年至1949年期间,徐贵林就直接参与了164名革命志士的审讯,造成52人伤残,37人牺牲。
审讯记录显示,徐贵林在渣滓洞专门负责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刑讯逼供。他发明了多种残忍的刑具,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是"电刑"。他将多根电线接在犯人身上不同的部位,通过调节电流强度来折磨犯人。这种刑罚常常让受刑者痛不欲生,有些革命志士因此落下终身残疾。
1950年7月15日,重庆市人民法院对徐贵林案进行公开审理。法庭上,检察官出示了大量的物证和书证。其中包括徐贵林在逃亡期间使用的伪造证件、在其住处搜获的文件,以及多份受害者的证词。面对铁证如山的犯罪事实,徐贵林终于低下了他那傲慢的头颅。
审判过程中,一位名叫张明的老工人作为证人出庭作证。1948年,他的儿子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正是徐贵林亲自主持了对其子的审讯。在连续三天的严刑拷打后,他的儿子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张明手持儿子的遗照,声泪俱下地揭露了徐贵林的暴行。
另一位证人是原重庆地下党员刘淑芳。她在法庭上指出,1947年冬天,徐贵林为了逼她说出地下党组织的情况,用烧红的铁条烙她的双脚。这种酷刑导致她的双脚落下终身残疾,再也无法正常行走。当她在法庭上一瘸一拐地走向证人席时,旁听席上发出一片愤怒的声音。
在最后陈述环节,徐贵林试图为自己开脱,声称自己只是奉命行事。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他不仅主动参与了酷刑审讯,还在行刑过程中表现出特别的残忍。多名证人证实,他常常在审讯中说:"要让这些共产党尝尝做人的痛苦。"
1950年8月1日,重庆市人民法院对徐贵林案作出终审判决。法院认定徐贵林犯有反革命罪、故意杀人罪等多项罪名。考虑到其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恶劣,且在审讯过程中态度恶劣,拒不悔改,法院依法判处徐贵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50年8月15日清晨,在重庆郊外的一处刑场,这位曾经在渣滓洞作恶多端的特务头子接受了人民的审判。前来围观的群众中,有他昔日的受害者,有革命志士的家属,也有普通的重庆市民。当行刑员举起手臂时,一个臭名昭著的刽子手终于为其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在押往刑场的路上,这位特务头子终于显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他不再是那个装扮成老实菜农的模样,也不再是审讯室里那个狡辩抵赖的嘴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