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51d26ed3fa2d25a78152537f810500.gif)
▲资料图:真实的情感生活仍需彼此用心相待,而不能依赖AI。图/新华社
DeepSeek突然爆火后,似乎已经无所不能,甚至有人开始用来找对象。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网友菠萝蜜(化名)将自己的MBTI人格、激素特质等数据输入DeepSeek,转眼间就得到了一份适配伴侣画像分析报告。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这些工具来辅助自己的生活和决策,其中就有人使用DeepSeek等AI模型来寻找“最佳伴侣”,有的还将DeepSeek当作了专业的情感分析师。但AI“恋爱军师”靠谱吗?这引发了热议。
AI“恋爱军师”的优势不容否认。简而言之,AI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用户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历史交往记录等,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匹配建议,并根据用户的实时反馈不断调整推荐策略。
此外,通过算法和大数据,AI可以规避人类主观偏见,提供理性建议,以及帮助用户设计差异化社交标签等。如DeepSeek就能够结合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并给出策略建议。
从报道也可以看到,DeepSeek的回应大大超出了网友菠萝蜜的预期,不仅获得了包括价值观测试、关系推进技巧、形象管理建议等综合策略,甚至发现了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意图,令人感慨。
不过,技术赋能并非毫无边界,AI“恋爱军师”的局限性同样不可忽略。AI的分析高度依赖输入数据,可能导致对个体的简化归类。
比如,有人就发现AI在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认知时容易陷入“IT男刻板印象”,从而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而且,AI无法捕捉现实互动中的细节,如非语言交流、突发情境等,可能过滤掉“冒险的浪漫”。
因此,过度依赖AI的“刻意设计”,就可能导致用户忽视现实中的情感磨合,错失非理性但真实的浪漫体验。如果用户为了获得更理想的匹配结果而提供虚假信息,更可能会导致不真实的匹配和一些后续问题。
数据与隐私的悖论也是现实矛盾,即用户需在提供详细个人信息与保护隐私之间权衡。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强化了数据保护,相关平台也承诺数据安全,但实际执行效果仍需观察,隐私泄露风险仍不时引发担忧。
最为重要的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爱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既不是体内的多巴胺和荷尔蒙所决定的,更不是身高收入等量化因素所能主宰。
更何况,相恋通常是一个从认识到逐渐加深了解相知相守的过程。而AI“恋爱军师”则是反过来,先知道一个人的各种情况,进行技术性适配,这显然不利于逐渐培养感情。婚姻固然需要权衡掂量,但绝不能处处算计。
事实上,无论AI多先进,都无法模拟真实的人际交往体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互动和身体接触。AI作为“恋爱军师”在提供策略建议、优化社交展示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但其本质仍是工具,用其寻找“伴侣”,也并非“最佳”。
一言以蔽之,年轻人用DeepSeek寻找“最佳伴侣”,在节省时间成本和提高成功率的同时,所谓的智能化筛选伴侣也极易沦为新的“门当户对”,可以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不宜过度依赖。
现实中的两性相处,还是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除了眼中的数据,更需要寻找内心的感觉。也只有彼此用心相待,才能有一份更加幸福的感情生活。
撰稿 / 胡欣红(教师)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