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一书和《红楼梦》一样,都是在展示芸芸众生的真实生活,两本书最后也都对所出场的人物的命运一一做了交待,以期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红楼梦》的结局还算不错,贾宝玉没有忘记木石前盟,抛弃了薛宝钗,出家做了和尚,算是对得起林黛玉对他的爱。但《金瓶梅》的结局就有点看不懂了。

《金瓶梅》书的结尾,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主要人物都死了,战争到来,吴月娘带着哥哥吴二舅、小厮玳安、丫环小玉逃走,准备投奔亲家云理守,让儿子与对方的女儿成亲。晚上在一个叫永福寺的寺庙里歇息,庙里的和尚要度吴月娘的儿子出家,吴月娘不肯。当天夜里,吴月娘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找到云理守,儿子和一行人都被云理守杀了,被吓醒,终于醒悟,才明白自己儿子是西门庆托生,只得让他随和尚出家了。
那天夜里,丫环小玉还看到了另一番恐怖的情景,那个和尚对书中一些已死的人物一一进行了点化,他们也各自去投胎转世去了,具体如下:
周守备,战死,将托生于东京沈境为次子,取名沈守善;
西门庆,溺血而死,将托生于东京富户沈通为次子,名沈钺;

陈经济,被杀,要托生东京王家为子;
潘金莲,被杀,要托生东京城内黎家为女;
武大郎,被毒死,要托生于徐州乡民范家为男;
李瓶儿,病死,要托生东京袁指挥家为女;
花子虚,气死,要托生于东京郑千户为男;
宋惠莲,缢死,要托生于东京朱家为女;
庞春梅,病死,要托生于东京孔家为女;
张胜,被打死,要托生于东京大兴卫贫人高家为男;
孙雪娥,缢死,要托生于东京城外贫民姚家为女;
西门大姐,缢死,要托生于东京城外番役钟贵为女;
周义,被打死,要托生于东京城外高家为男;

上述十三个人中,要托生于富户、官宦之家的共有三个,即西门庆、李瓶儿、花子虚三人;要托生于贫民家的共有四个,包括武大郎、张胜、孙雪娥、西门大姐。
其他几个人的托生家庭因为没有点明家境,不知道贫富。但看完这份投胎表,读者们肯定会表示不服。西门庆、花子虚、李瓶儿生前骄奢淫逸,声色犬马,享尽富贵,为什么还要让他们死后托生于有钱人家?而像武大郎、孙雪娥等人,生前处处被人欺负,受尽苦难,死状惨烈,为什么死后还要投胎于乡民、贫民家庭,来世再受穷,受人奴役呢?这个结果也颠覆了人们对于佛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理论的认知。

按照佛家的理论,西门庆、潘金莲、陈经济等人作恶多端,死后必入阿鼻地狱,沉沦于生死苦海,即使能投胎,也必入畜牲道,根本无法做人,更不要说做富人。倒是武大郎,一生勤俭持家,与世无争,也没有做过恶,来生必然能得好报。
所以,这书的结局是和佛家理论相抵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依小编的理解,这可能和书的立意有关,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即有钱人世世代代享受富贵,欺压良善;而穷人们却永无出头之日,所生的子女也只能沦为有钱人奴役、玩弄、欺辱的对象。因为书的篇幅有限,不可能继续写他们身后和来生的故事,所以只能借投胎之说来揭露真相。然而,这样又违背了作者借佛道思想说教,劝人向善的思想。如果做恶者来者还能继续享福,为善者来生继续受苦,那还有人愿意做好人好事吗?
此外,书中还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西门庆既然已经投胎为富户沈通次子,为什么又能托生为自己的儿子?期待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