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是出生在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对他的教育方面却十分的重视。
因为想让小王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像他们一样,除了务农就是出外打工。
家里的地并不是很多,小王上学花费了不少钱,所以他的父亲进城去打工了。

在上学期间和朋友谈起自己的父亲是做什么的,小王说家里也是农村的,为了供自己读书,他父亲进城来打工了。
听到他这么叙述之后,他的朋友们就明白了,其中一位说了一句:“哦,那你的父亲是农民工呀。”
另一位朋友则是说:“现在农民工这种叫法已经被取消了,新名字并不是这个。”那农民工的新叫法是什么呢?

1983年,“农民工”的概念被提出。农民工实际上的意义属于户籍在农村的务工群体,对于农民工的认知,大多数人依旧停留在农村进城打工的基层人员。
其实只要是属于农村户口到城镇来工作的都属于农民工,也就是说即使你上过大学是本科或者是博士毕业,那你的户口依旧在农村,那么你就是农民工。
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民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国家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劳动者社会,而劳动者社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形成很多个群体,农民工便是其中之一。
像上面所提到的农民工不仅仅是工人,实际意义上是很多种类的工人,但是又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导致农民工成为了一种弱势群体。
农民工的起源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那个时候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经济,在农产品价格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这种改革最终造成的就是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大了。

在农村有很多的劳动力剩余,而也就是在这时,乡镇企业出现了,为了能够养家糊口,挣更多的钱,农村户口的人离开了那片土地,选择进城务工,所以便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群体。
发展到1988年,我们国家对于农民到城市工作相关的政策变得比较松,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农村的事情而进城打工。

有数据显示,从1984年1月1日中央1号文件下达之后,一直到1988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大概达到了3000万人。
而1983年~1988年期间,乡镇的企业吸收了农村劳动力达到了6300万人。
在这些人中,主要的劳动力还是家中的中青年,中青年正值体力比较好的时候,对于干各种体力活几乎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进城打工的中青年大部分都进入了建筑行业,而大多数也都是以男性为主。
然而到1988年还不是农民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真正的时间属于1992年,这时候需要农民工的属于沿海东部城市。
所以便出现了农民工跨省跨区域的流动,又因为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需求,所以又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建立了关于劳动者的公平市场。

所以发展到1997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在条件不断的完善下,对农民工越来越有利,也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去打工,发展到2002年的时候,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已经有9460万人了。
所以关于农民工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种产物,而在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属于农村户口的人见识到了除了在家务农之外还有其他的形式,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所以开始外出打工挣钱。

以上也就是关于农民工的由来,关于农民工发展到2003年以后,他们的需求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追求的东西变得更多了。
即使是有着农民工的身份,也希望能够有相同的机会追求更好的待遇,同时也希望通过从农村到城市实现户籍上的转变,也是为了真正的改变自籍的身份,同时给自己后代更好的生活。

总之发展到现如今,关于农民工与最初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现如今农民工的叫法也已经被取消了,那么是什么时候取消的又叫什么?为什么会被取消呢?
二、农民工的叫法被取消?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能够听到一句话,就是农民工终于可以回家了。而大部分的农民工都属于在长假期的时候才可以回家。

可是,农民工这一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人“讨厌”,因为逐渐向贬义发展,有一种看不起人的意思。
仿佛是有了农民工的身份就是第一人一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与农民工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待遇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崇尚教育的,而农民工刚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群体。

并且挣的钱可能也没有很多,属于农村户口,所以逐渐就演变成了农民工的素质低,待遇又不好,因此被人所看不起。
但是受教育程度并不等于个人的素质,在现如今这个时代,农民工的素质也被提升了,他们的追求变得更高了。
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农民工这一词语也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为在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仿佛让农民工的贬义到达了最高潮,甚至是农民工一词已经自带了一种形象。
为了扭转这样的社会局面,同时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给予农民工一个正面的固定形象,2021年有专家提议将农民工改名为“新产业工人”。
关于这一词的由来,在2017年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有提及。其实早在2004年,相关文件就已经提出正式将新产业工人纳入特殊实施的人才以及重点关注的部分。

与此同时,2022年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中都有提及,现在农民工应该叫做“建筑工人”。
所以现在农民工更名为新产业工人,也可以称之为建筑工人,深圳则用“来深建设者”来表示。
那么农民工改名仅仅只是为了扭转农民工的形象,不再让他们成为被贬义的一部分吗?

当然不是了,农民工更名为新产业工人,对技术上要求会更高一些。
现在所需要的农民工,也就是新产业工人知识水平普遍相对比较高,在技能这方面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
或者是说对于现在务工的人有着更高的知识水平以及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也希望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再者,改名字有了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和知识要求,自然就有待遇上的提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农民工都属于待遇不高的,完全靠体力挣钱,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的体力都会下降,身体都大不如前。
那么这些农民工就只能被淘汰了,当有了知识储备就会大有所不同,而待遇肯定也就不一样。

对于新产业工人在劳动条件这方面提升了待遇自然也就相对较好。工作环境与之前相比会更好一些,而且在社保保障方面也更完善,最终到手的钱多了不少。
对于很多人来说,耿耿于怀的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真正改名之后开始实施,福利待遇有所提升,那么社会地位可能就会更高一些。
因为很多的新产业工人所从事的都是互联网方面的工作,并且属于高难度的科技化工种,也就意味着有着更多的学识,更具备优势,所以在未来地位肯定也相对更高一些。
综合来看,将农民工改名为新产业工人不仅仅是形象上变得更好了,在福利待遇方面也有所提高。

当然对于工人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可能还会对工人进行系统方面的培训,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技能。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上来看,新产业工人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比如在住房方面,很多去大城市打工的人,在住房这方面依旧没有解决。
因为工资相对较高,挣的钱和需要花出的钱依旧不成正比,所以在生活方面依旧是面临着困境的。
另外,对于新产业工人来说,没有非常明确的晋升渠道或者是晋升机制,所以想要真正的改变自己的身份或者是阶级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总结:
其实对于农民工这一词语,其实最大的阶段是在刚刚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这与中国的教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对农民工有一个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是脏乱差的,薪酬待遇也不好,同时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
所以成为了社会的最底层,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拓展,大部分人对于农民工这一词语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然有着刻板印象。
所以为了改变农民工面临的这一困境以及提升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将其改名为新产业工人,名字的改变代表着全新的形象,同时有了更高的技能要求,这也算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参考资料:
抖音百科:农民工
为何“农民工”一词,常被视作贬义?社会歧视还是自我看不起?
2023-01-20 山沟儿农村小王
打工新鲜事儿 |“农民工”称呼存废话题引热议,你怎么看?
2021-09-24工人日报
“农民工”改名了?新名字已被正式提出,体面又好听,是什么?
2023-05-08 安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