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那位拒绝上北大、坚持一生扎根农村的女知青,后来怎样了

半兰聊历史 2023-04-25 16:31:03

1968年9月28日,对吴风琴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吴献忠,主动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插队到辽宁省黑山县耿屯一队,完成了从高中女生到女知青的蜕变。

吴献忠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抚顺市第十中学读书时就品学兼优,在老师眼中看来考上大学根本不是问题。

然而,对于吴献忠来说,读书并不是她人生的全部,她有着更远大的梦想,她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农村这片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时候选择去当知青的年轻人,有相当大一部分都不是自愿的。很多人去农村插队后,因为吃不了农村生活的苦,所以千方百计托关系把自己往城里调。

而吴献忠却并不这样想,她是真心实意地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

在去耿屯插队之前,吴献忠还只是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学生,若是她肯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话,至少也要到读完高中才会去当知青。

可是吴献忠却无心在学校读书,她脑海中始终想的是为人民服务,要去最偏远的地方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怀揣着这个伟大的梦想,吴献忠来到了耿屯,从此当了一名朴实的农民。

吴献忠从小就在城市中长大,对农村的生活并不适应,饮食方面还尚且能够忍受,卫生方面的问题才叫人头疼。

可是吴献忠却咬着牙齿忍受了下来,她克服了种种不适,很快就融入到了耿屯的集体生活中。

别看她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女生,干起活来却从来都不惜力气,而且又非常虚心,遇到不懂的东西都会主动向村民请教,很快就赢得了大伙儿的好感。

吴献忠在生活方面对自己很苛刻,就连日用品都不舍得多买,衣服也是补丁撂补丁,但是她对村民社员却很大方,遇到谁家有困难她总是主动出钱出力。

1970年,耿屯分到了几个大学生的名额。也就是说,只要得到屯子里的推荐,屯里的知青就能够离开农村去读大学,知青们得知这个消息后一下子就沸腾了。

要知道,在耿屯分到的名额中,有一个还是北京大学的名额。

屯里为此开了集体会议进行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朴实的村民们一致认为,别的学校名额暂且不说,但是这个北京大学的名额肯定要给吴献忠才合适。

为什么村民们会一致同意将名额给吴献忠呢?这是主要还是因为吴献忠表现的太积极了,她与别的知青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知青来到农村就是为了糊任务,而吴献忠却是真真正正把农村当成了自己的家。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吴献忠得知她可以离开耿屯去上大学时,她还不犹豫的拒绝了,她确实是真心实意想扎根农村。

在那个年代,想要读大学,可不是仅凭努力读书就能办到的,因为那时候都是通过推荐入读大学的。吴献忠拒绝了这次读大学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她可能以后再也无法去读大学了,甚至什么时候能离开农村都不知道。

但是吴献忠却并不后悔,她说自己已经爱上了农村这片土地,她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农村,为农村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因此,当吴献忠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后,立刻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她的高尚品格引起了人们的赞扬,她也因此成为了知青中的名人,成为了很多知青心目中的榜样。

那么,拒绝上北大读书,坚持留在农村的吴献忠,后来又怎样了呢?她有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呢?

婉拒了村民们的好意后,吴献忠继续留在农村生活,还当上了耿屯的党支部书记。由于她的出色表现,一时间也成为了宣传的楷模,还被接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可以说,自从吴献忠许下扎根农村的诺言后,她的生活和工作一直顺风顺水,可人生又哪能一帆风顺呢?不久后,吴献忠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挫折。

吴献忠在耿屯工作时,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个人也是知青,相同的经历让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地就发展成了恋人关系。对方还曾对她许诺,要一起在农村扎根,相伴一生。

可是最终这个男人却背叛了她,在得到能够回到城里的机会后,他毫不犹豫地就走了,从此就这么从吴献忠的人生中消失了。

不久后,吴献忠的父亲也生了重病,等她得知消息赶到家里时,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她的母亲也因为悲伤过度苦瞎了眼睛。

望着破败的家庭,年幼的弟弟妹妹,吴献忠安慰了母亲几句,又回到了耿屯继续工作。她也很想留下来照顾家庭,可她知道农村更需要自己。

然而,令吴献忠没有想到的是,在1976年的时候,由于她在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不妥当的言论,导致她被判了3年的牢狱之灾。

其实,她的话并没有什么错,她只不过是说了一句“新领导人能否获得人民的爱戴,就需要看他的行动了”,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话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

所幸的是,后来吴献忠还是被释放了出来,组织上也重新给她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让她到农业科学研究所里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正当吴献忠开始憧憬未来时,现实又给了她狠狠一击。有一个农村男青年谎称爱她,等到两人成婚后,吴献忠才发现对方不过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调到城里罢了。

吴献忠对农村充满了感情,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农村,可农村带给她的却只有悲伤和痛苦。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与丈夫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离开了农村,回到了城里生活。

组织上也知道吴献忠这些年过的不容易,所以对她也十分照顾,给她分配到一家肉鸡联营公司当保管员。吴献忠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普通员工一步一步做到了管理的岗位,后来还成为了经理。

1998年正值下岗潮,吴献忠主动辞去了公职,拿出所有积蓄带领一帮人创业,成立了一家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打拼,公司逐渐走上了轨道,她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如果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吴献忠当初不肯去北大读书,执意扎根农村无疑是“很傻”的一种选择。但是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吴献忠做出这样的决定,足以证明她是真心实意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格,是非常值得人们钦佩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