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于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凤凰卫视、凤凰网现场全程报道。
14日,“气候变化影响下脆弱的城市:青少年的视角与气候行动”主题边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上海市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主办,会议分享了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
中国青少年创新成果亮相COP29
在众多嘉宾中,深圳的双胞胎兄弟李秉宸和李秉恒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这对年仅13岁的兄弟,去年在COP28大会上首次亮相,发表了《当我们12岁时,能为气候变化做什么》的主题演讲,传递了青少年参与气候行动的重要性。今年,他们再次出席COP29,并分享了他们持续推动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成果。
深圳青少年李秉宸和李秉恒发言
通过创新的“将气候名人请进校园”和“带同学走出去”方式,兄弟俩邀请了王石等气候领域的知名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气候行动的具体举措。同时,他们还组织了20多名学生和家长实地参观生物圈三号零碳示范园区,获得了参与者的热烈反馈。两位小少年在会上郑重表示,他们的目标让同学成为深圳同龄人中最了解气候变化的人,并通过行动推动更多同龄人参与其中。
教育与创新联动,共建气候韧性
气候教育的推动不仅限于青少年个人行动,教育界的创新思考同样至关重要。在活动中,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副校长杨保成在视频演讲中提到,教育应当深度融入气候变化的议题,真正做到将理念、方法和实践结合,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实际行动。杨校长介绍,黄河科技学院自建校以来,已经培养了超过30万名学生,且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未来十年内,学校计划与企业合作,打造零碳校园,推动学校在教育、科研与企业合作中深度融合,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气候挑战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方案。
杨校长表示,“对学校来说,企业的工程师,就成为我们师资力量的一部分,合作方案的设计过程,也会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施工现场还会成为教学的现场。先进技术、工作任务、核心岗位将高密度、高频率出现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技术和产业变革,并在接触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学校老师也会在解决问题中,完善教学体系,关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
在对谈环节,上海诺德安达国际双语学校校长陈健与格林美(深圳)超级绿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雅 宁探讨了教育和技术在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作用。陈健校长强调,学校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理解与实践中,一方面从课程角度将气候变化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环境的适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表示:“我们课堂内外的教育实践,不仅加强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注重提升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计划以及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在气候变化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校内通过全球校园平台参与SDG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为未来可能的气候危机做好准备。”
生物圈三号合伙人吴迪与上海诺德安达国际双语学校校长陈健,格林美(深圳)超级绿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雅 宁进行气候对话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企业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作为格林美(深圳)超级绿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王雅 宁博士,分享了格林美在资源回收和创新技术方面的努力。
王雅 宁博士提到,格林美通过“城市采矿”模式,通过回收废弃物中的金属资源,不仅减少碳排放,还有效缓解了资源短缺问题。2023年,格林美回收了约占全国报废车辆总量的10%,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再制造,显著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在技术创新方面,格林美还在印尼的镍矿项目中,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成功将每公斤产品的碳排放量从传统的13-40公斤减少到5-6公斤,为减少全球碳足迹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王博士还提到,格林美与高校合作,推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未来的绿色转型培养必要的人才。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教育与技术必须携手并进,全球合作和创新解决方案是应对气候脆弱性和城市扩张问题的关键。
生物圈三号馆青少年项目负责人徐嘉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青少年是未来的关键力量。我们希望通过代际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让青少年成为气候行动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