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造船业应该有四次转移: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占据造船业70%的产能,在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后,欧洲造船业逐渐兴起,1960年欧洲造船业达到巅峰,占全球产能66%。1960年后,欧洲造船的产能逐渐向日本转移,因为当时日本贸易发展迅速+劳动力相对廉价。
60 年代是日本造船工业迅猛发展的阶段,针对当时大型油船、兼用船、集装箱船等市场需求,日本加速了设备投资,不断扩大造船能力。1962~1965 年的设备投资额为 777亿日元,1965~1971 年累计达到了 2030 亿日元,10 年间造船能力扩大了 3~4 倍。1962年商船下水量为 218.3 万总吨( 约占世界商船总下水量的 26.1% ),1971 年增加到 1199.2万总吨(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 50% )。同期欧洲造船产能占比从1960年的66%跌至1977年的41%。
之后造船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日本造船业衰落与其经济泡沫破裂并没有什么关系,早在1975年,世界爆发石油危机,商船订单量大减,再加上韩国政府给予韩国船厂补贴,给与本土市场保护,让其能够低价抢占市场(韩国造船业在1983年和1992年两度动用价格手段抢占市场)。1973年,时属韩国现代集团的现代重工建造了第一艘大型货轮,开启了韩国现代造船业的序幕,1974年韩国接收的造船订单仅占全球的2.8%。到1984年,造船订单占全球的17.4%。2006年,根据英国克拉克森公布的全球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字,韩国造船厂去年接获的船舶订单占全球订单总数38%之多。2007年上半年,其订单占全球的42.7%,稳坐全球最大造船国首位。
2000年之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船运需求大幅上升,遵循中国货中国运的上级政策,造船产能在2000~2011年间急速上升,2011年达到产能巅峰近8000万载重吨,市占率45%,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家。
从当下角度复盘看,造船业迁移主要驱动在于廉价劳动力+政府扶持,日本当年也有扶持,比如给买船的企业便宜的贷款,支持他们分期付款,再比如军用船计划。现在国内很多制造产业在往东南亚转移,因为那里人力成本更便宜,但是造船业暂时不太可能往那里转,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钢铁煤炭产能,通过进口原材料来造船,成本太高,无法形成价格优势。未来可能还是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主体,瓜分造船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