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宋朝300年都收不回,为啥朱元璋只用一年就收回?

歪史 2022-01-01 19:04:47

后晋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兑现承诺,把燕云十六州孝敬给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契丹人势力此后稳定扎根生存。此后经过后汉、后周、两宋300余年,幽燕这一大块地方都始终未能回到汉人手中。

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后周、北宋时期曾经数次北伐,但是随着周世宗早逝,宋太宗失败而作罢,此后宋徽宗时期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直接引起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即使两宋时期,长达300年的国祚自始至终都有一大批人梦想着恢复故土,但是每一次的北伐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功败垂成,甚至付出灭亡的代价。但是,元朝经过的统治之后,元末朱元璋北伐仅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把元顺帝赶跑。

单看明朝的北伐,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辉煌的成果貌似很顺利,比起两宋的无数次北伐,可以说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很多人不自觉地会产生一个疑问,都是汉人,差不多,为啥明朝能够成功,而两宋时期无法越雷池一步?

或许,很多人以为,这是朱元璋英明神武、徐达、常遇春等人能征善战指挥得当、明军作战能力强,宋军各方面都不如明朝,所以,宋朝完不成的任务,明朝轻松完成了。以此推断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宋朝太弱、君臣都太软!

看起来貌似很合理,但是,不管是收复失地的决心、出谋划策的谋士、领兵作战的将领士兵都不乏一腔热情想着收回河山的,还不是一样无法取得成果,这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宋朝太软弱的问题上。

究其原因,歪史以为,得从元朝政策说起,元朝的政策意外的加强了明军的实力。这种政策就是宋朝元朝两个朝代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管是人种上、文化上,明朝人和宋朝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遇到的对手也都是差不多的,不管是女真人、契丹人、还是蒙古人生活习性大同小异。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普及培养了一大批的职业读书人,这一些人的工作就是读书,从小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目的就是希望一朝金榜题名,名满天下,文弱书生就此诞生,弱不禁风是常态。

元朝完全统一之后,实行严格的四等人制度,其中宋人和金人成为垫底的人种,地位略高于驴马,在制度上,元朝完全摈弃了宋朝的制度,而是以自己的特色辅以诸色目人的文化柔和成了一种政策。

汉人属于最底层的一种,基本上就是属于能够缴税的机器,他们活着的责任就是服徭役、缴税,如此简单。至于汉人文化,元朝皇帝对于汉人文化非常鄙视,尤其读书人,被分为下九流之中,不如戏子青楼女子。

在这样的鄙视环节下,读书人不仅看不到黄金美女、宝马雕车,连混口饭都是问题,直接活不下去,两宋养成的读书风气、金榜题名的梦想成了空谈白日梦,元朝压根没举行几次科举考试,读书成为没有前途的事情。

普通人读书没有前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会做没有希望的事情,自然全民读书的风气慢慢的减淡,这一些人自然回归大自然,耕田挖地种稻插秧,靠自食其力来维持生计。对于汉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不能读书看起来损失很大,但是长久的劳作却增加了个人体质,一个从小读书的文弱书生和一个从小挖地的庄稼汉那个力气更大?论单兵作战能力,很显然,一个书生不会强过庄稼汉。

长久的庄稼汉在耐力、体力上跟其他牧马的人区别不会很大,但是书生和牧马放羊的人区别不是一般的大,这就是明朝和宋朝的最大区别,全民普遍的体质差,别说打过人家,就是比跑步,耐力上都赢不了,别说拼命了。

但是,因为元朝的无心之举,极大的缩短了双方之间的差距,等于变相提高了汉人的战斗力,这就是明军北伐时期能够迅速摧毁元朝军队的主要原因。宋朝打不过是因为体力不如人家。

0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