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项目中,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三同时”评价(即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是企业落实职业卫生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然而,许多企业因疏漏导致评价未通过,甚至埋下职业健康隐患。河南贝纳检测提醒您实践中常见的10个疏漏,企业快来自查是否踩坑!
1. 前期调研不足,危害因素识别不全
部分企业未对生产流程中的化学毒物、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识别,导致防护设计缺乏针对性。例如,忽视辅助工序(如设备维护)中的危害风险,或未考虑新型原材料的潜在毒性。
2. 防护设施设计“纸上谈兵”
设计方案照搬模板,未结合生产工艺特点优化。如通风系统未根据车间布局调整风量,或未设置局部排毒装置,导致实际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3. 施工阶段偷工减料
为节省成本,擅自降低防护设施材料标准(如使用低效过滤装置),或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如减少隔音层厚度),导致设施性能不达标。
4.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缺失
未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未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员工健康监护等配套制度。部分企业甚至未将职业卫生投入纳入年度预算。
5. 员工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内容停留在“应付检查”层面,未针对具体岗位危害进行防护技能指导。员工对防护设备操作不熟练、对应急措施不了解的情况普遍存在。
6. 应急预案缺乏实操性
预案内容空洞,未明确化学品泄漏、急性中毒等场景的处置流程,且未定期组织演练,导致紧急情况下响应混乱。
7. 检测报告“临时抱佛脚”
未在试运行阶段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或检测数据造假(如选择非代表性采样点),导致报告无法真实反映防护效果。
8. 档案管理混乱
职业卫生“三同时”评价文件、检测报告、员工体检记录等资料分散保存,甚至缺失关键材料,面临监管检查时难以自证合规。
9. 未落实整改闭环
对评价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如增设警示标识、补充个体防护用品)拖延执行,或整改后未复验,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10. 忽视动态风险变化
企业扩建、技改或引入新工艺后,未重新开展“三同时”评价,原有防护设施无法覆盖新增危害,埋下长期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