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的北京城,总是格外热闹。
从地坛庙会到前门大街,随处可见手拿美食的游客和穿着喜庆服饰的市民。
就在这群人里,你会发现了不起的“外国游客游击队”,尤其是今年,法国游客特别抢眼。
有人纳闷:“法国人过年不吃鹅肝和蜗牛吗?
跑来北京究竟为了什么?”原本以为他们是来感受中国春节的氛围,但慢慢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在景点拍照的时间还没在各大酒类专卖店停留得长。
他们的行程单,怎么看都像是奔着白酒来的。
法国游客对白酒为何如此着迷?
提到法国,你能想到什么?
品质卓越的红酒,香醇的奶酪,还有一顿吃几个小时的法式大餐。
法国人爱酒是大家公认的,红酒、威士忌、朗姆酒都是他们的心头好。
这几年,他们对白酒的喜爱简直“蹿升得比烟花还快”。
在一些法国的社交网站上,讨论中国白酒的帖子越来越多,特别是被称为“液体黄金”的茅台。
这酒在法国可不便宜,能买到的人都炫耀得不得了。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白酒品牌琳琅满目,还有老北京特色的二锅头。
法国游客当然不会放过,趁着春节大假,特意组团“扫货”来了。
据一些商家透露,今年春节期间,法国人一次性购买几十瓶白酒的单子不在少数。
茅台、汾酒、高端的白酒品牌自然受到追捧,但价格亲民又有地道风味的二锅头,也被法国人抢得厉害。
有的游客甚至不是买,而是打包了一箱回去慢慢研究。
吃猪下水、品老白酒,法国游客如何体验北京的独特味道?
别看法国人平时吹法式餐怎么精致,可他们来了北京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拿手抓猪下水,配一碗老酒,才“人生巅峰”。
北京的春节,不仅白酒招人爱,美食更是让法国游客直呼过瘾。
法国游客成群结队地走进胡同小馆,在店家推荐下点了一桌地道的北京菜。
时髦的卤煮火烧、软糯弹牙的九转大肠,再加上一盘溜肥肠,让他们欲罢不能。
有人调侃,这一趟北京之旅,把法国人的口味“拧了个弯儿”,从鹅肝到猪肝,跨越了一整个物种链。
有个法国博主还专门在视频里夸赞:“北京的二锅头这么有个性!
以后法国人吃肉配酒,得换换风格啦!”这倒不是玩笑,白酒搭北京特有的味道,真的潜移默化地让这些法国人开始重新定义“搭配美学”。
从茅台到二锅头,法国游客在北京发现哪些意外之喜?
在大批法国游客的白酒清单上,无疑茅台稳居榜首。
他们品尝和购买的不止是业内“老大哥”。
比如那个青花20,它因为特有的清香型口感,赢得了法国游客的喜爱。
更有趣的是,很多游客对酒瓶着了迷,因为青花瓷工艺本来就在艺术感十足的法国备受欢迎。
回国后,他们经常把这个瓶子当装饰摆在家里的酒吧台上。
此外,北京老字号的二锅头也是一匹“黑马”。
就这么一瓶十几块的烈酒,凭借“解渴又地道”,让法国人直喊良心价。
有位第一次来北京的法国小哥,拉着店员硬是问出了二锅头的酿造工艺,还边喝边求婚。
“酒香带劲儿,爱情也带劲儿,”这句调侃让人听着倒有几分有道理。
对价格更敏感的法国年轻人,更愿意尝试诸如国康1935这样的“后起之秀”。
这种价格适中的酱香白酒,比起昂贵的茅台更亲民,但“风味依旧在线”。
特别是提起这类酒的陈酿工艺,法国游客们感慨,“跟我们认识的高端烈酒没太大差别,却多了一份中国的厚重感。”他们不仅买,还拍了一堆图,打算回去给自己的“酒圈好友”炫耀。
法国人到底来北京图什么?
白酒的魅力自然无可否认,但为什么法国人专挑北京?
其实,北京不仅是“淘酒天堂”,也是一个集合了美食、文化、艺术品的城市。
除了品白酒、吃“奇怪的内脏菜”,那些骨子里热衷艺术的法国人,还跑到北京潘家园扫荡古董瓷器。
听说,有人花了好几千块,收了两三件清代的青花瓷,直接拎着大包小包回了酒店。
从美酒到好菜,从瓷器到艺术,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让他们感受到新鲜感。
而这,也许就是法国游客来这里的理由:对他们而言,北京不仅是一座城市,还是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结尾:法国游客的春节之旅,白酒只是一个切口。
实际上,他们通过喝酒、吃饭、逛市场,建立了一种与北京独特文化的联系。
在这里,他们用味蕾、视觉甚至谈判技巧,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文化冒险”。
或许,这才是旅行最本质的意义:打破刻板印象,用另一种方式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下一次,或许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从一瓶酒开始,看待彼此的不同,发现未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