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忙着落实老干部政策,安排一大批人重新出山工作,这事儿可不简单,各方面都得考虑周全,人情世故也得处理好,不然容易得罪人。
周总理让韩先楚出面解决李志民的事,其实是有考虑的。福州军区那边刚安排了陈再道和王建安当副司令员,再塞个人进去确实有点为难。韩先楚一开始还挺痛快地接受了陈再道,毕竟是老战友嘛。但王建安去的时候他就犯难了,这位可是他以前的上级啊,工作怎么安排都不太合适。周总理也知道这事不好办,先是让田维新去谈,结果谈了两次韩先楚都没松口。最后还是周总理亲自出马,趁着韩先楚来北京开会的机会跟他聊,这才把事情定下来。
不过说来也怪,周总理第三次想安排李志民去福州军区的时候,韩先楚却怎么也不同意了。他给出的理由也挺充分:一来李志民在军事学院待了十多年,管院校和管军区部队不一样;二来李志民已经脱离军队快7年了,对部队工作可能有些生疏。韩先楚觉得让李志民先当个副职比较合适。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韩先楚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周总理听了韩先楚的想法,也只能耐心劝说。他强调李志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政治工作经验丰富,打仗也是一把好手,特别是在朝鲜当志愿军政治委员的时候,工作能力得到军委一致认可。周总理相信李志民到了福州军区后一定能快速适应的。韩先楚虽然还是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同意了。
说起李志民,这人还真挺有意思。他是搞政工出身的,参加革命前还当过小学校长呢。虽然不像韩先楚那样在战场上厮杀,但有时候他那一张嘴比刀枪还厉害,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1936年的时候,李志民当上了红81师政治部主任。那年8月,红81师接到任务要进军宁夏挺进李旺堡。当时李旺堡是国民党马鸿宾部的一个骑兵团在防守,地形对红军很不利。
红81师开会讨论作战方案,大家都愁眉不展,只有李志民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马鸿宾虽然听命于蒋介石,但大多数回族官兵是倾向抗日的。李志民建议用智取的方法,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和平解放李旺堡。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但李志民坚持自己的想法。
会后,李志民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全师开展政治攻势。大家一起写宣传单,制孔明还在晚上派人到河滩边上喊话中国人不打中等政治攻势做得差不多了,李志民又写了封亲笔信,还送了几头牛羊到城里。第二天,敌方骑兵团长就派代表出城接洽,表示同意第二天撤离李旺堡。
李志民这一仗打得真是漂亮,创造了以政治攻势攻城的典范。他很擅长打这种政治攻势的仗,有时候能做到不伤亡一人就折服敌全军。1951年,李志民当上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委,参加第五次战役。在出发前,他就把政治工作做到位了,还在团以上干部会议做了报告,要求大家背熟《赴朝作战守则》。
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后勤面临严重不足,不得不后撤。美军总司令李奇微看准这个机会,想把我军全歼在三八线以南。当时铁原是我军后撤的重要通道,双方都想争夺这个地方。但我军各部队都离得比较远,只有十九兵团的63军在附近。李志民接到命令后,马上给63军政委龙道权打电话,强调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战场鼓动工作,开展杀敌立功竞赛。
李志民的这番话激励了部队的斗志。63军虽然没有坦克和飞机,但靠着坚强的政治工作,硬是抗住了美军的猛烈进攻。虽然伤亡惨重,但最终守住了阵地。李志民做政治动员工作的本事,在全军都是出了名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升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又当上了志愿军政委,在朝鲜一待就是7年。
其实韩先楚对李志民还是挺了解的,两人之间还有点渊源呢。李志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开始是和老伴儿一起被安排到江西高安县渡阜农场参加劳动。当时江西省军区是归福州军区管的,韩先楚作为军区司令,对李志民的生活特别关照,不仅经常派人去看望,还嘱咐农场要提高他们夫妇的生活待遇。1972年李志民身体出了点问题,韩先楚知道后还专门把他接到福州养病,还给中央打报告,请示把李志民调来福州休养。
说起来,韩先楚对李志民的工作能力从来都不担心。他担心的是,李志民离开工作岗位七年了,还能不能有精力投入工作。毕竟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七年啊。即便周总理拍着胸脯保证,韩先楚心里还是半信半疑的。1972年10月,李志民终于到福州军区报到了。韩先楚带着军区领导亲自去车站迎接,场面挺热闹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还没结束,韩先楚就泼了盆冷水。他直接对李志民说尺民同志,我必须要和你说一下,一开始,我对你当福州军区政委是有意见的,你不会怪我吧。听了这话,心里也有点触动。他知道韩先楚是个性格直爽的人,对事不对人。韩先楚这么说,是怕他听说这事后心里不舒服,所以当着大家的面挑明了。
李志民见韩先楚这么坦率,也哈哈一笑,尺韩啊,我们都要坦诚相待,你对我有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我上任了,我争取让你对我没有意个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场面还真挺有意思,两个老革命你来我往的,倒是把气氛搞得轻松了不少。
之后几年,李志民协助韩先楚和后来的司令员皮定均工作,表现出色。1977年,李志民调回北京,当上了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又成了军委顾问,1982年还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这老同志真是到了晚年还在为国家建设不停地忙活。1987年11月16日,李志民在北京去世了,享年81岁。回顾他的一生,真可以说是为革命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啊。
说起老干部重返工作岗位这事儿,其实挺不容易的。一方面,这些老同志们经验丰富,对工作有热情,想为国家多做贡献。另一方面,他们离开岗位多年,对新形势新情况可能不太了解,重新适应工作环境也需要时间。像李志民这样的老干部,虽然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但要重新适应军区的工作节奏,肯定也有不少挑战。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老干部重返工作岗位,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人才需求。毕竟经历过几年,很多干部都受到了冲击,能够重新启用这些有经验的老同志,对稳定局势、推动工作都有好处。只是在具体安排上,还是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照顾到年轻干部的成长,这个平衡确实不太好把握。
说起李志民擅长的政治工作,在咱们军队里确实挺重要的。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建国后,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像李志民这样的政工干部,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不过,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
在和平时期,政治工作更多的是要关注官兵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要注重官兵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些工作看似不起眼,但对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至关重要。当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官兵、更有实效,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韩先楚和李志民的互动中,我们也能看出军队高层的人际关系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他们都是为革命事业奋斗多年的老同志,彼此之间有深厚的战友情谊。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中,他们也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分歧。像韩先楚最初不同意李志民担任福州军区政委,就是出于对工作的考虑,而不是针对李志民个人。
这种情况在军队高层其实挺常见的。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但因为角度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关键是要像韩先楚和李志民这样,能够坦诚相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化解误会,还能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当然,这需要双方都有开明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