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388万,比去年少了50万,光电信息工程、新闻与传播、应用统计、机械工程四大专业集体“跳水”,报考人数断崖式下跌,部分院校甚至出现“0人上线”的惨案。
就拿深圳大学来说,核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志愿0人报考,校方连夜调整招生计划,把名额全塞给人工智能专业,这场景,堪比双十一清仓大甩卖。

1. 应用统计:数学天才的“韭菜陷阱”
前几年大数据风口正盛,应用统计成了考研香饽饽。结果现在呢?企业招数据分析岗,开口就是“Python+SQL+业务经验”,纯统计硕士连简历初筛都过不了。某央企HR直言:“会跑模型的不如会爬数据的,会爬数据的不如会喝酒的。”
更扎心的是,2025年该专业国家线逆势上涨5分,扩招名额全被保研生抢光,统考考生只能含泪二战。
2. 机械工程:流水线上的“高级流水兵”
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机械专业,如今成了“劝退三件套”之一。安徽某985高校机械硕士吐槽:“导师课题组天天研究机器人,毕业发现连县城工厂都不收——人家要的是会拧螺丝的,不是会写论文的。”
更惨的是,制造业薪资涨幅跑不赢通胀,机械硕士起薪6500元,还没隔壁奶茶店店长高。
3. 新闻与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古董专业”
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内卷成狗,夹在中间的新传硕士成了“三明治一代”。某双非院校毕业生哭诉:“投了30家MCN公司,全被‘有短视频运营经验者优先’拒之门外。”
最讽刺的是,某211高校新传专业扩招50%,最终就业率反跌至41%。
4. 光电信息工程:实验室里的“科研民工”
这个专业堪称“学术型炮灰”——实验室里调参数、写论文,毕业发现华为不收、大疆不要,最后只能去中学当物理老师。
2025年某省属重点高校光电专业报录比跌至1:1.2,扩招的30个名额17个来自“弃考潮”。

陷阱1:政策扩招=就业保障?
教育部喊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扩招,但企业用人标准早变了天。某芯片大厂HR揭秘:“我们招硕士要看流片经验,不是看你发过几篇SCI!”结果就是,国家给名额,市场不给面子。
陷阱2:冷门专业=捡漏上岸?
看着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学0人上线,多少人连夜改报?结果第二年报考人数暴增300%,分数线直接飙升80分。“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在考研界从来不是段子。
陷阱3:学历镀金=人生逆袭?
2024届硕士就业数据显示,双非硕士offer率比本科还低17%。更扎心的是,某互联网大厂HR直言:“现在招硕士就像买白菜,35岁失业风险一样不减。”

招式1:瞄准“政策+刚需”交叉赛道
别再跟风挤破头报人工智能!看看集成电路+新能源这对CP:
• 深圳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扩招120%,国家电网直接包揽30%毕业生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碳中和管理”专业,央企定向招聘名额翻倍
招式2:打造“硬通货”技能组合
别只会写论文!试试:
• 机械硕士+Python自动化脚本=智能制造工程师
• 新传硕士+直播运营实操=品牌数字化顾问
某211毕业生靠这套组合拳,入职三个月薪资涨了40%
招式3:启动“考研+就业”双轨制
2025年国考报名激增40万,“上岸”才是终极安全牌:
• 教育学硕士+教师资格证=县城教师编稳了
• 法学硕士+专利代理人资格=知产律师起薪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