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各大国际知名企业都曾与它合作过。甚至砸下670亿巨资赴美建厂,就连美国总统都亲自出席新厂的奠基仪式。
然而,当这家公司盯上了汽车行业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却尴尬地发现没有人愿意和它合作共赢。“造车”的口号喊了好几年都无人问津——这家公司,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富士康。一、自信,赴美建厂
富士康在最巅峰的时候拥有上百万员工,位列世界500企业前20,营收更是华为的2.5倍,是中国最赚钱的企业之一。然而财富使人膨胀,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的创始人郭台铭越发不可一世、狂妄无比。面对记者,他曾甩出了一句让所有人记到现在的一句话:“大陆离不开我,我给大陆人赏饭吃!”
极度自信的他还曾表示,富士康随时都可以迁出生产线,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立足,只要让他搬走工厂,他二话不说马上搬。2017年,完成收购日本夏普公司没多久的郭台铭,马上拿出600多亿的资金赴美建厂。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还亲自出席了新厂的奠基仪式,并骄傲地宣布“这是美国制造业的伟大一天”。
前有豪掷千金,后有大佬肯定,郭台铭不知不觉地更加飘飘然了。然而他没有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富士康能有今天,全靠当初运气好结识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乔布斯,拿下了和苹果的合作。
当时的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的天下,苹果只是一个小牌子,富士康也没有现如今的体量。当苹果找上富士康寻求代工合作时,郭台铭本人都没意识到这个品牌日后会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只是想多一个客户总是好事。
二、代工苹果,飞黄腾达
随着苹果不断做大做强,诺基亚等一众老牌势力逐渐开始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的合作,富士康成为了苹果供应商名单中稳定的一员,生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好。
到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富士康为了保住苹果这个大客户,就算降低自己的利润,也不会让苹果为难,决心保住iPhone的订单。
后来,苹果看中了印度市场的低廉生产成本,想去印度投资发展。富士康就紧跟苹果脚步直接表忠心,哪怕是丢掉国内市场,也要转战印度——其实富士康这种表现也不难理解,毕竟苹果的订单占据了富士康收入的80%,这么大的客户当然要极力维护。而且随着苹果一路的高歌猛进,富士康也是水涨船高。
不过,再亲密的“朋友”也有闹矛盾的一天。资本越来越厚的富士康,也变得越来越狂,甚至有时候连苹果的话都不听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就不提了。单说2016年苹果要求供应商降价20%的事情,那一次富士康直接带头反对苹果的要求,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埋下了伏笔。
好好商量,再定个合适的区间,苹果大概率也能接受。但是旗帜鲜明地跳出来带头反对,苹果可不会惯着你。没过多久,苹果就开始调整自己的供应商名单了。富士康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比重被有意调低,立讯精密、和硕等其他代工厂被苹果吸入。三、打脸,终究还是来了
春风得意的郭台铭也没想到,从众星捧月到挨人白眼,有时候就是那么快。
原本以为跟紧苹果的脚步,在印度投资设厂就能打好下一步战略部署。结果没想到,印度那边的环境和国内完全不同。且不说工人技术和素质,单就是一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度就让苹果都觉得头疼。
另外,印度工人的素质也不如国内更优秀。加上当地的疫情影响,富士康的印度工厂效率只能用“感人”二字来形容。产能跟不上,效率没保障,原本憧憬的大量订单也成了空中楼阁。
至于美国工厂那边就更别提了,虽然都被特朗普吹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但那都是些虚的,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至今,富士康重金投资的美国工厂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比起印度的工厂也没好到哪儿去。
富士康可谓是做了好几次赔本买卖,郭台铭本人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排名也是急速下滑。
面对这些重大问题,郭台铭也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方向重新定位了。于是他把目光放在了这些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上,希望能加入造车新势力,接到汽车行业的订单。
虽然也接到了不少大厂的订单,比如奔驰、宝马等等。但是订单的内容,不过都是一些触摸屏、连接器、车载娱乐设备等“边角料”,正儿八经的核心件,根本没人交给富士康代工。富士康做来做去,还是做组装数码产品的活,只不过设备从手机变成了汽车而已,利润还不如手机呢。
汽车行业的几个大牌,能瞧得上富士康技术的还真就没有。特斯拉自己有工厂,比亚迪自己也有。除了这两家以外的品牌,虽然有的会给富士康下订单,但统统没有涉及到核心技术部分。即便有代工需求的,也只会交给拥有成熟技术的、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专业厂家。
所以,即便在郭台铭的生日会上,富士康向市场展示了好几款自己研发生产的新车,依旧没有一家车企表示感兴趣,没有一家选择让富士康代工。
相信大家还记得蔚来CEO说过的那句“没有200亿,不要来造车”,而有人曾粗略做过计算,富士康这些年在造车上目前只花了50亿,离200亿还差着远呢。虽然富士康方面也表示,目前处于风险控制,对造车业务还未真正开始。但既然广伸橄榄枝,不应该这么抠门,实际行动也应该多做一些才能让人信服。
富士康确实有过人之处,强大的执行力和快速的响应力让它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发展成今天的地步,却也和苹果的崛起强大离不开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结识苹果走了运。
但这运气能否在汽车行业中继续下去还要打个问号,目前的汽车行业竞争极其激烈,科班出身的车厂们都不敢保证未来的发展,何况是半路出家的富士康?而且想复制手机业务的成功,就必然需要另一个“苹果”的眷顾。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但目前看来,这两家还嫌自己的工厂不够多,哪儿会给它下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