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第3次用凉水浸湿毛巾敷在女儿彤彤发烫的额头。
初二期末考的数学卷子摊在床头,58分的红字刺得人眼睛生疼。丈夫出差前撂下的那句"实在不行转去对口中学"还在耳边回响,女儿突然在昏睡中呢喃:"妈妈,我是不是永远学不会几何?"这一刻,我攥紧她滚烫的小手,突然想起六年前那个怯生生站在重点小学门口的瘦小身影。
一、至暗时刻(2020-2022) 那年小升初,彤彤以垫底成绩进入平行班。当其他家长炫耀孩子提前学完初中物理时,我们还在为26个英文字母的书写规范较劲。数学周测连续三次不及格,班主任建议转去基础班时,我看着她把试卷折成纸船放进苏州河,突然抱住浑身颤抖的孩子:"我们慢慢来,妈妈陪你重新造船。"
二、破茧之路(2023春) 那个改变命运的春天始于旧书摊。花15元淘到泛黄的《市北资优生数学教材》,我们在阳台支起二手书桌。每天清晨五点半,就着豆浆油条香解析几何题。彤彤独创"彩虹笔记法":黑色抄题干,蓝色写错因,红色记正解,绿色标思维漏洞。三个月后,当她独立解出练习册C卷竞赛题时,数学老师惊得扶正眼镜:"这道题全年级只有竞赛班做出来过!"
三、淬火成钢(2023冬) 暴雪封城的寒假,我们裹着棉被在腾讯会议里啃《初中物理思维导图》。物理老师老王免费开小灶,教她用矿泉水瓶做浮力实验,用晾衣架改装电路板。除夕夜万家灯火时,彤彤在错题本扉页写下:"每道错题都是尚未发光的星星。" 那个冬天,她瘦了八斤,我却在她床头发现了三支写秃的百乐笔。
四、花开有声(2024夏) 收到理科班录取通知那天下着太阳雨。彤彤平静地把通知书压在市北教材下,转身继续做高一预习题。倒是曾经劝我们放弃的班主任红了眼眶——这个总在角落做题的姑娘,竟默默整理出1万字的初中理科思维导图。
此刻望着理科班光荣榜上女儿的名字,忽然想起她第一次考及格时的眼泪。那些被嘲笑"死读书"的日子,那些凌晨修改思维导图的星光,都化作录取通知书上滚烫的烙印。原来所谓逆袭,不过是把别人叹息的时光,熬成了照亮前路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