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出炉之后,很多人说伊利大超预期,可是我瞅来瞅去,真没发现这个预期到底超在哪里?
总不能说因为二季度糟糕透顶,三季度要好于二季度,就得颁发大红花吧。什么时候起,大家对白马的要求已经降到这么低了?
从收入上看,伊利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290.37亿,同比下降6.66%(1-9月总计收入887.33亿,同比下降8.61%),继续处于下行状态,依然十分不理想。
其中,液态乳收入206.37亿,同比下降10.3%; 奶粉及奶制品收入68.21亿,同比增长6.6%;冷饮收入10.21亿,同比下降16.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业液态乳的瓶颈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认真审视,同时高投入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也并没有换来理想的高增长,冷饮表现更是严重低于预期。
对于销售端的疲软境况,有人找到了两点理由为其进行辩解:一是今年消费大环境低迷,各行各业都不行,不是伊利一家的问题;二是公司采取了主动收缩渠道去库存策略,影响到实际销售。
关于前者,我的看法是今年真正差的是可选消费类,乳制品应该算偏必需消费类,毕竟养成习惯的人会经常喝,且又属于快消品,可以难,但不至于这么难。
伊利在今年这种环境下,不增长或者缓增长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负增长明显有些说不过去。
至于后者,收缩去库存到底有多大影响不好予以评估,但是要看到一点——2020年以后公司的营收增长一直都非常便秘。我们总不能说每年都在调整渠道去库存吧,这只能表明增长瓶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实。
事实上,当前伊利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主业液态乳已经遭遇天花板,而公司重金缔造的第二增长点奶粉及奶制品,目前看效果不但不太明显,还将自身置于了一种高负债的状态。
当然,三季度盈利端的表现还算不错,单季实现净利润33.37亿,同比增长8.53%;扣非净利润31.84亿,同比增长13.42%。在此业绩带动下,1-9月公司总计实现净利润108.68亿、扣非净利润85.09亿,分别同比+15.87%、-4.55%。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毛利率的回暖,前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提升了1.91pct,达到了34.81%,其中第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了2.48pct。毛利率之所以能够上涨,主要是受原奶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成本红利影响。
或许也正因为盈利的好转,公司当期的资产负债率亦有所下降,同比减少2.2pct,下降至60.19%。
然而,盈利端靠原料成本变化所带来的改善终究是有限,且难以持续的,公司的破局之路终究还在于销售端能否有效激活新增长点,促使营收重拾增势。
但就三季报本身来讲,明显我们还看不到这一点,谈超预期其实有点言过其实。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