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鲲鹏击浪》正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热播,这部聚焦展现毛泽东1918至1921年三年青春岁月的经历,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巧妙的艺术表达,让观众热血沸腾。
目前该剧已经播出过半,剧情越来越热血和精彩。很多观众表示,这部剧的剧情紧接《恰同学少年》,非常好看,绝对是一部观赏性与艺术性兼具的重大革命题材佳作。
剧情好:悬念铺垫到位,故事一波三折
众所周知,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最难的就是讲好故事,因为要忠于历史,似乎创作的空间有限,缺少悬念感新鲜感。《鲲鹏击浪》把“故事性”这个最大的创作难题解决了。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鲲鹏击浪》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尺度,对剧情的悬念设置、冲突设置都给予精心设计,使得这部重大革命题材剧呈现出较高的观赏性,用观众的话说就是“好看”。
第22集里毛泽东带领学生们智收张敬尧鸦片的情节,相信令很多观众拍案叫绝。湖南督军张敬尧从车站劫获一批鸦片,以存放黄豆的名义藏在陶会长家仓库里,被毛泽东等人发现。毛泽东用“偷梁换柱”法,将鸦片全部用黄豆取而代之,把鸦片悄悄转移走并销毁,弄得张敬尧只得哑巴吃黄连。这段戏情节巧妙,一波三折,既体现出毛泽东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将张敬尧一心敛财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驱张运动”是本剧一个重要剧情,跨度时间长达两年多。
因此,介绍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无论是开始毛泽东与张敬尧偶遇,还是后来毛泽东替被害的卖豆腐师傅讨公道,乃至智收鸦片,本剧对这段驱张历史赋予了很强的故事性,而且前后连贯,非常流畅。
再如赵明佑“叛变”的情节也非常吸引人。负责北图新书采购的他被书商刘启涛贿赂,结果被骗,新书质量极差甚至有空白页。
不久在侯专员的威胁利诱下,他又干起监视李大钊的勾当。这几段戏很好看,有点谍战剧的味道了。
一方面表现出革命环境的艰难性、复杂性,一方面为后来陈独秀、李大钊先后被抓做了铺垫。在《鲲鹏击浪》里,这样精彩的故事桥段还有不少。
这或许与本剧表现的历史跨度短有关,只是三年间的故事,因此编剧可以将每一段历史、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详尽的叙述,充分设计细节满满的故事。
可以说,《鲲鹏击浪》将1918至1921这三年毛泽东的经历讲透了!
演技棒:人物性格鲜明,尽显青春力量
《鲲鹏击浪》整体风格上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很多90后、00后的演员担当了本部剧的主要角色。而事实证明,这些年轻演员经受住了考验,他们演出了革命先烈的青春风采。
饰演毛泽东的刘承林,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正气和坚定,清澈的眼神中饱含着深沉的思考,刚柔相济,颇有青年领袖气质。
第19集里他给修业小学的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片段给人印象深刻,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下“国家”两个大字后,通过和学生们的互动,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和学生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起岳飞的《满江红》。可以看出,刘承林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也带动了孩子们的表演,这场戏非常自然、感人。
《鲲鹏击浪》对毛泽东等这些爱国青年学子群像的刻画是非常出彩的,人物个性鲜明,洋溢着青春的力量与思想的激荡。毛泽东刚做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不久,他与朱谦之便有一场对手戏,让人难忘。朱谦之的出场非常精彩,周围四五个同学围着他出题,无论是《宋论》这样的中国古典名作,还是叔本华、歌德的西方作品,朱谦之都是张口就原文背诵。
见到毛泽东后,毛泽东简单几句“无政府主义其实可以在中国的古文里找到源头”的论述,立即让朱谦之佩服不已。再如张国焘和傅斯年关于学俄国还是学美国的辩论赛,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彰显出这些爱国青年的学识和情怀。
北大校园里这几段学子之间的辩论戏颇有点“神仙打架”的感觉,大段大段的名著原词从他们口中脱口而出,让人看得相当过瘾。
性格开朗、无话不谈的“湘江三友”,聪慧大方的杨开慧,才华横溢又有点古怪狂傲的黄侃……这些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
包括那位笑里藏刀、心狠手辣的张敬尧,被老戏骨董勇演绎得也是活灵活现。
情感真:大爱小爱交融,平凡中见伟大
《鲲鹏击浪》不仅是讲述那三年间国家和民族往何处去的故事,也是讲述毛泽东等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他们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像那时的国家现状一样,飘摇不定,充满了曲折。
本剧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浓墨重彩书写了历史事件,还挖掘出人物感情和精神经历所蕴藏的丰富人文内涵,展现出他们平凡人的一面,如与爱人、亲人、朋友的情感交流,从而与观众情感达成了深深的共鸣。简单地说,就是“以情动人”。
第一是爱情动人。《鲲鹏击浪》用一定篇幅描写了青年学子在个人感情方面的爱与痛。毛泽东与杨开慧、蔡和森与向警予等几对年轻人的爱情,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场面不算太多,但每个镜头都恰到好处,比如杨开慧给毛泽东送鞋的那段戏,她不好意思直接给毛泽东,便假借给父亲杨昌济买鞋,然后以不合脚为由顺势送给现场的毛泽东。
这样含蓄的情感表达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也符合当时人物的性格和年代特点。
为了衬托毛泽东和杨开慧的自由恋爱,本剧还设计了痴心学子邹鼎丞和富家小姐吴芷若的悲剧爱情故事,与毛、杨之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为旧社会婚恋观感叹的同时,也为本剧创作者的精巧设计所赞叹。
第二是亲情动人。《鲲鹏击浪》在亲情方面的阐释,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毛泽东非常敬重他的母亲,他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在《鲲鹏击浪》里,毛泽东正要加入《京报》之时,接到母亲病危的来信,立即回家探望。
他给母亲洗脚的那组镜头相信让不少观众落泪。而他的母亲文素勤每想念儿子一次,就会为儿子念一遍心经,每天要读几遍心经。这种无私的母爱让人感动。
第三是友情动人。《鲲鹏击浪》基本就是围绕 “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的故事展开的。从剧中我们看到,这三人都热爱中国,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相互启发,还在实际行动中为改善中国社会付出努力。
相信他们的友情一定会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找到共鸣。尽管后来三人因思想分歧而分道扬镳,但他们都为中国的未来和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独特的一页。
《鲲鹏击浪》目前已播出二十多集,剧情越来越热血、好看。事实上,重大革命题材创作者只要能真实地把百年前青年人炽热的理想以及他们众志成城求索的轨迹传递给观众,年轻观众就一定会“买账”。
因为每个当代年轻人骨子里都有自己的爱国情怀,很容易被点燃。《鲲鹏击浪》用生动、共情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全民的精神洗礼与素养提升,让当代年轻人对伟人的青年历史、革命轨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于知识和理想的渴求,而这正是《鲲鹏击浪》弥足珍贵又富有创新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