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健康的无声杀手,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近年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成为了心血管风险管理中的热点话题。那么,低密度脂蛋白到底需要降到多少,才能真正稳定甚至逆转动脉斑块?
近日最新发布的《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成人血脂异常管理临床指南》2025年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份指南对不同风险分级人群给出了更加严格、精准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依据。今天的这篇文章,就结合新指南的相关内容,和大家聊一下高血脂控制目标的那些事儿。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斑块形成的“罪魁祸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颗粒进入血管内皮后会被氧化,触发炎症反应,形成脂质核心,进而促进斑块的生长、硬化甚至破裂。
JACC的一项综述中明确指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呈线性关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降低1 mmol/L(约38.7 mg/dL),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2%。
因此,降低LDL-C水平不仅是“预防”的策略,更是“治疗”的核心。
指南更新:针对不同风险人群,控制目标更严苛根据此次更新的新版成年人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于不同风险的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提出了更严苛的控制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1. 极高风险人群:LDL-C目标≤55 mg/dL(1.4mmol/L)
极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2类,一是已确诊ASCVD且反复发生严重事件(如近期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的人群,其次是合并多种高危因素(如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早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根据一项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EHJ)的研究,在极高风险患者中,将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55 mg/dL(1.4 mmol/L)以下,可显著减少复发性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42%)。此次的新指南强调,对于此类患者,应尽早地使用强效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的方式,实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对于他汀药物往往更加敏感,高剂量高强度的他汀会出现不耐受的现象,因此,更适合使用中低剂量的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来加强血脂控制。
2. 高风险人群:LDL-C目标≤70 mg/dL(1.8mmol/L)
高风险人群包括:
已确诊ASCVD,但没有频繁复发。
糖尿病伴其他显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或慢性肾病。
10年ASCVD风险≥20%(根据专用评估工具,如Framingham风险评分)。
指南还指出,在高风险患者中,在身体耐受和符合用药经济性的前提下,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从70 mg/dL(1.8mmol/L)降至55 mg/dL(1.4mmol/L),能够进一步稳定患病进程。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数据指出,在这类人群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额外下降10 mg/dL,心血管事件风险可进一步下降4%。
3. 中风险人群:LDL-C目标≤100 mg/dL(2.6mmol/L)
对于不符合高或极高风险标准,但有多个危险因素(例如吸烟、肥胖、轻度糖尿病)的人群,以及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于10%,低于20%的人来说,可以结合这个标准来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大型前瞻性研究显示,即使在无显著病史的中风险人群中,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较低水平(≤2.6mmol/L),有助于稳定斑块,减少新发心血管事件风险。
4. 低风险人群:关注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没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或显著危险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处于正常水平(3.4mmol/L)以下的人群,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尽量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保持在正常水平,就是非常重要的。
此类人群的重点是通过饮食调整(如健康脂肪摄入)、运动等改善高胆固醇的生活方式因素,而非过早干预。
低点更好:指南更新的科学支撑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至1.4mmol/L以下时,动脉斑块的脂质核心显著缩小甚至开始稳定化。不仅减少了斑块破裂风险,还降低了急性事件可能性。
一项发表于JAMA Cardiology的Meta分析指出,采用强化降脂治疗可在12个月内减少30%斑块体积。
上述研究均支持了“早降脂、降到极低”的治疗策略。
PCSK9抑制剂类药物,作为新一代降脂药物,如托莱西单抗、阿利西尤单抗等,其于他汀的联用,已在多项试验中证实可将低密度脂蛋白降1.4mmol/L甚至更低的水平。有数据显示,这类疗法不仅安全,还为高危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如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新指南的药物搭配建议
首先,他汀类药物仍然是目前降脂药物治疗的一线用药,其降脂疗效明确,用药经济性高,是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基石药物。
在各类他汀类药物中,可优选三代的强效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此类他汀治疗方案可使LDL-C降低30%-50%。
PCSK9抑制剂类药物的全面应用,为极高风险患者以及他汀不耐受患者带来了更新更强的血脂控制手段。对于PCSK9抑制剂的应用,一般是联合第三代他汀用于极高风险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加强控制,另一种也可以用于完全不耐受他汀类药物,有需要降脂药物治疗的高风险患者。
依折麦布通过减少肠道胆固醇吸收,与他汀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强化降脂效果。
除此之外,新指南还推荐了最近获批的口服降脂药贝派地酸,这个药物对于不适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表现出良好的替代性。
专家强调:“降脂的关键不在于‘低多少’,而在于‘是否稳定达标’。”患者应根据个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而不是追求极端数字。
最新的AACE指南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合理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心血管保护效益会更大。特别是对于极高风险和高风险人群,降低LDL-C目标值不只是预防,更是治疗关键。药物治疗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双剑合璧,才能真正稳住动脉斑块,远离心血管疾病风险。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现在开始关注您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定期检测、及时干预,让未来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 Patel, Shailendra B.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Dyslipidemia. Endocrine Practice , Volume 31, Issue 2, 236 -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