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疫情到来已经有两个年头了。在这两年,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境。
据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联手共建的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完成的 《疫情对中国文旅产业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显示,此次疫情对文旅产业造成很大损失,其中,旅行社行业遭受的损失最显著,文旅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一“疫”中,不少文旅产业都积极寻求方法走出困境,但很多的文旅产业发展却由于“病急乱投医”走进了误区。
Part01
误区
三个“盲目”增加经营困难
误区一:盲目增大投入
在疫情的影响下,文旅产业的经营业绩普遍有所下滑。为了拉动营业额,一些企业就盲目增大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及营销资金投入,或盲目兴建网红旅游产品如“夜游产品”等。
但盲目加大投资不仅使经营者的资金负担增加,也让经营者的经营风险变得更大,甚至会让文旅产业后续的经营陷入恶性循环,给经营者的品牌及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
误区二:盲目改变战略目标
疫情的到来导致很多产业的发展经营规划被打乱,文旅行业亦是如此。
一些经营者在疫情的打击下乱了阵脚,如制定不合理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向、调整不切实际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思路、甚至插手陌生经营领域,与当初的预想背道而驰。
在新情况下,适当调整战略目标或适度调整经营管理思路,都属企业正常经营行为,但如果“调整”时未经合理化理性判断,便仓促应变而动,则可能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三:盲目再造组织架构
疫情的凶猛来势让文旅行业迈进了“寒冬”,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经营者要降低成本的决心,于是经营者重新拟定急功近利的组织架构,采用减少人员编制裁撤大量人员、降低员工薪酬、取消员工部分福利等方法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但这根本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也并非“良方”。
Part02
出路
把握政策风向,应对有方
●把握好利好政策
疫情发生的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支持引导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例如,广东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旅行社纾困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强化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稳岗扶持……
对于纾解旅行社经营困难都是利好消息。
此外,去年年中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关于《文旅康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中央对文旅康养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最高可达100%:“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享受中、西部待遇的地区)中央投资补助比例为 30%、 60%和 80%。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和新疆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含兵团)的项目可按规划确定的最高补助额度予以全额(100%)补助。”
以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可以有效维护文旅项目的获客渠道,而且,如能合理用好一些扶持政策措施,更能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因此,把握好利好政策非常有必要。
●注重红色资源开发
新冠疫情的到来使文旅产业受到了重创,但是同时也暴露出文旅行业的一些弊端如开发文化含量较低、品牌特色优势不明显等。文旅产品想要在中国做大做好,就不能偏离中华文化的根。深挖历史文化、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
其中,红色文化是值得重点提出的一种资源。
“通知”中提到,鼓励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的党建活动和公务活动。可见,红色文化资源将是重点支持对象,文旅项目如具备红色特征,可以考虑进一步深挖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进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文化体育与节会旅游相融合,鼓励支持数字虚拟旅游景点、景观等文化创意创作,推动科技文化与旅游产品相融合;研发制作有标志性文化符号纪念品,推动文化文物与旅游商品相融合。
●着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教育培训、电影线上首播、云共享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崭露头角,为文旅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指向。因此,这就给了文旅行业一个很好的契机,文旅产业只有借机借势,加快转型升级,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立身之本。
首先,可以培育文旅新动能,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出景区虚拟体验、文艺作品展播等线上文旅产品,打破文旅消费时间、空间的局限。还可拓展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能出行、新型装备等新兴产业,创新组织形态,不断拓展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等文旅新业态,提升文旅综合品质。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疫情防疫常态化下游客会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因此在疫情防疫常态化下时代,为扩大游客市场应加大营销投入就非常有必要。
首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促销、利用线上平台引流客源;还可以加强线下传统旅行商的合作,加强与周边相关联的旅游业态合作,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客流;塑造品牌,借助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度假等主题品牌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知”中还提出,支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研学时间、社会实践等校外拓展活动,因此,面向学校的宣传拓展,亦大有可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