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失联、烧成火球!美国宇航员返回遭遇黑障区,有多惊心动魄?

万事浮华 2025-03-20 17:54:42

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3月18日1时5分,在太空站滞留286天的两名美国宇航员,终于安全回到地球。

落地后,不管是宇航员还是工作人员,全都喜笑颜开。

可若是回看这17小时的航行,真是让人后背发冷。

尤其是遭遇黑障区的时候,信号直接失联,返回舱表面温度一度达到惊人的2000°C,直接化成一个火球……

那么,黑障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恐怖?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黑障区·】——»

黑障区,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固定存在的区域,而是太空飞行器返回地球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物理现象。

当返回舱在太空中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音速飞行,高速冲进大气层后,就仿佛陷入了一个神秘的 “黑色屏障” 之中。

返回舱从太空飞向地球大气层

如此快的速度,会让返回舱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发生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热量,温度直飙2000℃ !

此刻的返回舱就像被塞进了太阳核心附近,周围空气都被点燃,整个返回舱宛如一个拖着长长火尾的巨大火球。

在高温作用下,返回舱周边的空气都被迅速电离,进而形成一层 “罩子”,也就是等离子体鞘套。

这层鞘套让返回舱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联络彻底陷入绝境。

外界的指令、安慰、支持,此刻都被这层鞘套无情阻断,只能听到舱外因为高温摩擦带来的尖锐声响。

地面也对舱内宇航员的状态和返回舱的运行情况一无所知。

这意味着,宇航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过往训练经验,独自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一切。

每一个决策都背负着巨大压力,一旦判断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黑障区并不是一个永久存在的区域,在返回舱高度和速度下降时,黑障区就会消失,与外界的通讯也会随之恢复。

既然黑障区是返回舱飞行速度过快造成的,那么降低速度,能不能避开黑障区呢?

«——【·不可避免的黑障区·】——»

答案是:不能。

返回舱要从太空进入地球时,需要达到7.9千米/秒的速度,才能从轨道上下来,进入大气层。

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航天器的速度变慢,地球的引力就会变得比它的惯性更强。

好一点的话,会直接绕着地球的轨道运行,差一点的话,返回舱还可能直接被弹回太空。

这样别说宇航员安全落地了,这连大气层都进入不了了。

即便现在航天技术有进步,但完全避开黑障区做不到。

中国的神舟飞船回来的时候,把进入大气层的角度控制得很准,隔热防护系统也优化了,让黑障区的影响变小了,可黑障区还是会出现。

SpaceX 的载人龙飞船回地球,也得穿过黑障区,就算用了很先进的隔热材料和通信技术,黑障区还是存在。

如今直流的两名美国宇航员终于回到地球,但是看到她们的照片,也不仅让人感慨,真是牺牲太大!

«——【·滞留宇航员现状·】——»

美国 59 岁女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刚踏入太空站时,各项状态堪称完美。

体检报告显示,她的肌肉力量强劲,握力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50 公斤,腿部肌肉的爆发力更是能够轻松应对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她的骨骼坚实,每立方厘米的骨矿物质含量,处于同年龄段女性的顶尖水平。

心理上,她满怀对太空探索未知的憧憬,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任务准备中。

然在空间站滞留9个月后,她的情况急转直下。

原本圆润的面部轮廓变得棱角分明,脸颊消瘦,颧骨突出,体重相较于进入太空前骤减了 10 公斤。

头发在太空的 9 个月里迅速从原本的黑色夹杂些许银丝,完全变成了灰白色,干枯且毛糙。

眼角的鱼尾纹加深,额头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眼眶深陷,眼神中满是疲惫,整个人呈现出一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憔悴与沧桑。

身体机能方面更是遭受重创。

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肌肉长期缺乏重力刺激,出现了严重萎缩。

尤其是腿部和背部肌肉,腿部肌肉围度减少了 8 厘米。

原本发达的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变得松弛无力,背部肌肉的厚度也明显变薄,导致她失去了自主行走的能力。

刚出舱时,她四肢绵软,只能依靠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用担架将她抬出舱门。

免疫功能大幅下降,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从原本的每微升 5000 - 10000 个,减少至 3000 个左右,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

这使得她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极为薄弱,普通的感冒病毒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

消化系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现在只能依靠静脉注射,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液体和电解质。

每天需要输入至少 1500 毫升的生理盐水和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液。

太空生活期间,骨质流失问题也十分严峻。

骨密度检测显示,她的骨密度下降了 15%,骨骼变得脆弱易折,轻微的碰撞都可能引发骨折风险。

为了恢复身体,苏尼塔・威廉姆斯还有威尔莫尔,开启了艰难的康复之路。

威尔莫尔(右)和威廉姆斯(左)

«——【·结语·】——»

就像苏尼塔・威廉姆斯返回地球时身体面临诸多挑战一样,航天器返回地球同样困难重重,黑障区便是一大难题。

但我国科研人员凭借智慧与努力,在保障返回舱安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返回舱返回的安全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让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归来都更有保障,也让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探索之路走得更加自信、更加稳健。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5年3月19日,滞留太空超9个月 美两名宇航员结束超长“加班” 终于回家

0 阅读:1

万事浮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