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政协会议。
来自祖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事。
五年计划的号角已经吹响,整个国家沉浸在建设的热潮中。
会议间隙,夜幕降临。
位于中南海的怀仁堂灯火通明,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
各地的政协委员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觥筹交错间,欢声笑语回荡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宴会厅门口。
是毛主席!
他不顾繁忙的公务,特意抽出时间来到大家中间。
与代表们促膝交谈,共叙友情。
毛主席端起酒杯,开始逐桌敬酒。
代表们无不感动于毛主席的亲和力,纷纷起身,举杯回敬。
然而,当毛主席来到其中一桌前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一位年轻的蒙古族代表,在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再也控制不住情绪。
他猛地站起身,一把将他紧紧抱住。
随即放声大哭起来。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宴会厅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了。
毛主席却显得出奇镇定,用双手轻拍着他的后背,像慈父安抚受惊的孩子一般,轻声细语地安慰着。
那这位年轻人是谁?
为何见了毛主席会抱头大哭?
一声婴儿的啼哭1914年2月,辽阔的蒙古草原上骄阳似火。
茫茫草海中,一顶孤零零的蒙古包静静矗立,仿佛一叶白帆,漂浮在无边无际的绿色里。
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草原的宁静。
蒙古包内,一名年轻妇女,刚刚经历了分娩的煎熬。
额头上密布着晶莹的汗珠,脸庞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赛音朝克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
父母靠着草原的恩赐,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然而,对这对牧民夫妇而言,抚养6个孩子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每天披星戴月,在草原上放牧牛羊;
母亲则操持家务,纺织毛毡。
即便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所幸,孩子们从小就懂事,知道要为家里分担责任,年幼的赛音朝克图也不例外。
才5岁的他,就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割草、喂羊的本领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
洒向茫茫草原时,5岁的赛音朝克图就随父亲一起,走向了牧场。
他个头还很小,几乎淹没在齐腰高的草丛中。
但那双幼小的手却已经握起了一把弯刀,开始了割草的劳作。
草茎又厚又韧,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割断。
而赛音朝克图的小手,还没有完全长开,握刀的手势有些笨拙。
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衣衫,晶莹的汗珠顺着稚嫩的脸颊滚落。
太阳渐渐升高。
炙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晒在他身上,晒得皮肤通红。
但小赛音朝克图仍然不知疲倦地挥舞着弯刀,割下的草一把一把地堆积在脚边。
他挎着装满青草的袋子,在羊群中穿梭。
那些比他个头还强壮的羊,不停地挤来挤去,争抢着袋子里的青草。
赛音朝克图费了很大的劲,才能稳住身形,把青草一把一把地塞进羊嘴里。
当他跟随父亲回到帐篷,母亲已经做好晚餐。
虽然只是一碗简单的奶茶和一块风干肉。
但在饥肠辘辘的赛音朝克图眼里,却胜过了世间任何美味。
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讲述着草原上的故事。
赛音朝克图窝在父亲的怀里,听着那些英雄的传说,幼小的心灵深深地被草原之子的勇敢无畏所触动。
谁能想到,这个在贫苦中长大的孩子。
日后会成为一代大文豪,书写下蒙古族历史上,辉煌的篇章之一呢?
两条迥然不同的人生路大了一些后,两条迥然不同的人生路摆在眼前。
一条路通往寺庙,那里有袅袅的焚香和僧侣们低沉的诵经声。
他可以想象自己身披袈裟,在佛像前虔诚地跪拜,过着简单而安稳的生活。
而另一条路通往学校,通往知识的殿堂。
纳·赛音朝克图的心中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渴望,渴望探索未知,渴望通过学习来理解这个世界。
他知道,在蒙古,读书并不被看好。
许多读书人最后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受人们的冷眼和嘲笑。
但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他,召唤他勇敢地走上求知的道路。
背起简陋的书包,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向了蓝旗小学。
草原上的风似乎也为他加油鼓劲,鹰隼在高空盘旋,见证着这个少年的勇气。
从此,纳·赛音朝克图成为了家中唯一的读书人。
父亲郑重嘱咐:
“既然选择读书,那就读出个人样来。”
思想如同一道光然好景不长。
1936年,侵华日军的魔爪伸向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企图将这片自由的草原纳入其掌控之中。
北察哈尔盟,一所伪蒙古学院的学校拔地而起。
这所学校,表面上是教育学生的殿堂,实则是日本培养效忠者的温床。
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赛音朝克图感到一阵窒息。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日本老师们用冰冷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学生。
他们用日语发号施令,禁止学生们说蒙古语或汉语。
那些不服从的学生,遭到了毒打和羞辱。
教室里,日本老师们竭力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径,歪曲历史事实。
他们强迫学生们唱日本国歌,向日本天皇的照片行礼。
赛音朝克图,内心充满了抗拒。
直到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
“洋务运动的时候,有句话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你且去入学,在那里学习日本人的先进之处,只要你心中有坚定的民族气节,就永远不会被侵蚀。”
他的心中有一团火,踏上了去往日本的留学之路。
初到日本,纳·赛音朝克图就被这里的先进文明所震撼。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而富有活力。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
眼界更加开阔,思想也变得越发深邃。
然而,在这片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纳·赛音朝克图渐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阴暗面。
他看到了工人们在工厂里受尽剥削;
看到了贫穷的人们在街头衣衫褴褛;
看到了资本家们在高楼里肆意挥霍。
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的文学巨匠的思想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的心灵。
他被文豪笔下的人性之美所打动,被他们对社会的批判所震撼。
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1941年,纳·赛音朝克图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当他踏上内蒙古的土地时,热泪盈眶。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碎不已。
日军的铁蹄踏遍了草原,留下了累累伤痕。
蒙古同胞们在战火中挣扎,在压迫下呻吟。
他拿起笔,化悲愤为力量,写下了著名的作品《压在篱笆下的小草》。
这个意味深长的标题,道尽了他内心的彷徨无助。
他就像那被压在篱笆下的小草,渴望挣脱束缚,却无法伸展枝叶。
他用笔作为利剑,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1956年,当纳·赛音朝克图得知自己入选政协委员,并将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这是一个向往已久的机会,一个见到敬爱的毛主席的机会。
启程前,纳·赛音朝克图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我握着主席的手》的诗歌。
每一个字,每一句,都饱含着他对主席的崇敬和向往。
晚宴上,纳·赛音朝克图站在毛主席面前,看着主席和蔼的笑容,他的心中泛起阵阵波澜。
他鼓起勇气,将这首诗歌念了出来。
随着诗句的流淌,他的声音渐渐变得哽咽。
他想起了那些在草原上挣扎的同胞,想起了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英烈。
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的泪水和心血。
随着最后一个字的落下,纳·赛音朝克图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他一把抱住毛主席,泣不成声。
那一刻,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苦痛,都化作了热泪,浸湿了主席的衣襟。
周围的人们,被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
掌声雷动!
他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儿子,一个文学家,是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紧相连。
他们看到了,在这个蒙古诗人的身上,有着多么炽热的爱国之心。
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的目光穿过了赛音朝克图的泪水,读出了他心中的千言万语。
警卫员想要上前拉开赛音朝克图时,毛主席挥手制止了他们。
他知道,此刻这个诗人需要的不是疏离,而是理解和支持。
主席伸出了他温暖的手,轻轻拍了拍赛音朝克图的背。
像一位慈父在安抚自己的孩子。
"好同志,谢谢你的诗,这一路走来你辛苦了,全体蒙古族同胞们都辛苦了!"
毛主席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抚平了赛音朝克图内心的创伤。
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
更是对整个蒙古民族的认可和理解。
赛音朝克图抬起头,他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那是来自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他知道,自己的心声已经被听到,蒙古人民的苦难已经被看到。
这一刻,赛音朝克图感到,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