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我在Gran Canaria岛上进入了一种“深度无聊”状态。这岛巴掌大,从最北到最南端,开车1小时。而我住在岛最细的地方,就像一个球形布袋扎起来的口径处,从一边到另一边走路15分钟,两边都是大海,我住在“两个”大海中间。
住一个月,日落看了30次,每天晚上12点出来数星星。去哪里都不用看地图。再住一段时间,可能街坊邻里我都会认识。
大部分时候,我喜欢独处,什么正经事也不做,看上去很无聊,但人们可能不知道,无聊是最有乐趣的事。
我不想匆忙,匆忙是一种要不得的态度。当做某件事一心求快,就表示我根本不想做它,只想赶快结束,去做别的。也表明我根本没有享受其中,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去做呢。但凡真的喜欢一件事,应该喜欢沉浸其中,任时间流逝,不想结束。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天,我问,“你最近几个月在做什么?”
他说,“看书。”
“除了看书呢?”
“就没有了。”
“没有了?...”我当时露出不甚理解的表情。现在,我为自己的态度感到抱歉。
对几个月只是静静看书的人,应该感到钦佩才对。现在的社会,拼命地分散人的注意力,推崇multitasking(多任务)。但人类的发明创造、文化艺术成就,往往归功于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如今,这种专一深刻的注意力,却被边缘化,人们以multitasking,加速前进为荣。以至于,人们渐渐无法忍受“深度无聊”。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深度无聊是“梦之飞鸟,孵化之蛋”,也就是一切创造力开始的地方。一味的忙碌,是思考的囚笼,忙碌更适合于重复的事物,而不是创新。(摘自《倦怠社会》)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一书说到,“贫穷和忙碌是艺术创作的巨大障碍”。一个每天劳作14小时的人,不大可能把时间花在写诗上。
我很努力培养自己坦然享受“无聊”的能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卸载很多社交媒体软件,断绝不必要的社交(其实,必要的社交少之又少)。还要克制自己想干点什么去增加“社会绩效”的冲动。还要从思想上摒弃从小被社会灌输的观念,比如“要做人上人,人往高处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别让自己闲着...”
以下是我的无聊感受。
动物园的无聊
我以为一个小岛能有什么值得看的动物园,没想到岛上的海洋馆和动物园里都有很多特色动植物。比如孤猴、食蚁兽、美洲鬣蜥、金色娃娃鱼、匙吻鲟、龙血树。
因为岛与大陆隔绝,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反而留存了很多大陆没有的物种。
“我们的动物都是救助获得的,它们无法在自然界中生存,动物园是唯一的出路。比如这只海豚,它被海上钻油的工作船炸伤,奄奄一息,救活后也无法放回大海,所以在动物园安了家。
另一只虎鲸,与它的族群走散,虎鲸很难一人生存,救助到动物园后,我们才发现它是聋子,无法与同类交流。动物专家发明了利用光线代替声音的交流系统,这只虎鲸终于能与人类进行沟通了。这个“虎鲸光线交流系统”是世界第一例。”loro parque动物园的训练师讲解道。
看到当初海豚遍体鳞伤的画面,后来与训练师亲密无间的画面,那么美好的跨物种之爱,我忍不住流泪。
人应该救助动物吗?救助动物是破坏自然法则吗?可是被人类伤害的动物在自然法则之外吗?人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哪个影响更大?
人对动物的爱心是有条件的吗?如果人快饿死的情况下,会吃自己的猫吗?人吃人在历史上也发生过,也许爱是奢侈品,只有在自己富足的情况下,才能去爱,在极度短缺、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人求生的本能,自私的基因,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旦不去计算时间,不去做定时要完成多少任务的“绩效”型旅行,我在动物园就待了一天。
我发现,鹦鹉攀爬的时候是用嘴作为除了两脚以外的第三个支点,它的嘴能吊起整个身体。海龟的壳很硬,但四肢却是软的。孤猴喜欢吃苹果,而其他猴子喜欢吃玉米。
西班牙人的无聊
从马德里到巴塞罗那,再到加那利群岛,我发现西班牙人有非常多坏的生活习惯,但是他们也非常解放天性。
比如,巴塞罗那的disco酒吧半夜12点才开门,我下了很多次决心想去看一次,但因无法坚持到凌晨1点去蹦迪,最终没有实施。
西班牙人爱喝酒、爱抽烟、爱熬夜。他们早上就开始喝酒,一天三顿桌上都有酒,半夜大街上总有喝醉的人在游荡。但他们的平均寿命是85岁,而美国只有75岁,中国78岁。
为什么这些危害健康的生活习惯,还让他们如此长寿呢?我问当地人。
他们说,“多晒太阳,少工作,整天开心没压力,就能活得长。我们一年45天假期,如果你在事业单位上班,比如银行,下午2点就下班了。上午11点还有个甜点休息时间。剩下的时间,跳舞、喝酒、听音乐、海边躺平,身心愉悦。”
西班牙人的确又“懒”又乐观,非常肆意。巴塞罗那的海边有很多人裸着,男女都自然地让阳光洒满整个身体。加那利群岛更是放肆,南部的海滩上数千人裸着,裸着躺在遮阳伞下,裸着躺在沙滩上,裸着在海里游泳,裸着在我面前走来走去。
我坐在沙丘上,无数个裸体如走马灯般经过。是啊,身体不都那样吗?谁还能长三头六臂、长个尾巴不成?你有的我也有,有什么见不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