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80后,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在农村老家。10岁之前在外婆家生活,后来盖了房子,就全都搬回老家住了。上初中之前还经常回外婆家找小伙伴玩儿,再后来一直上学,就很少回去了。
八十年代属于我的童年时光,最大的印象就是快乐。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虽然在农村,我们这一代开始已经不挨饿了。吃一次鸡蛋,吃一次肉,我们就很开心了,快乐来源于简单。
上学
我们这个村子没有小学,隔壁的王庄有个小学,从幼儿园(育红班)到三年级,一直在那里学习。我有三个同龄人,一块背着书包上学,路程大概500多米,都是步行往返。从三年级开始,有了早自习,由于学校不通电,我们都自带蜡烛去学校,几个小伙伴互相喊着,不能迟到,否则会被处罚的。
好像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教会了我们唱国歌。学习成绩一般,没能成为少先队员,很是遗憾。由于生病,小学三年级复读了一年,在寒假的时候,搬家转校了。
小伙伴
生活的村子很小,方圆不过三百米。村子都是以姓氏聚集,整个村子就我一个异姓,由于从小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受到排挤,相处很融洽。在学校也一样,从小一块上学,和同学相处也很好。自从上了初中,就很少联系了,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话和微信的。20多年后,在我工作的地方偶遇小伙伴,算是重新建立联系。可还有两个小伙伴,30年来,还是没见过。
娱乐
记得和一个北京籍的同事聊天,他问我,你小时候有什么娱乐,我开玩笑的说,骑猪。听到这个,诧异之后快笑疯了。这个事确实干过。现在回想,娱乐内容很多的,和小伙伴在村子里疯跑,捉迷藏,放爆仗等等就是我们的娱乐。村子旁边有条小河,还有几个池塘,伙伴们经常去掏螃蟹、游泳。我家里管得严,不让我去,去了就挨打。
记忆
我自认为有生以来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是:夕阳西下,我坐在院子里,转头望去,看到一个老奶奶在不远处做缝补。多少年以后,我向父母求证这个印象。父母很确信的告诉我,你记错了,肯定没有,好吧。
除了这个,最初的印象,父母带我去县城,我看到一把小手枪,执意要买,那时候的几块钱都很珍贵,父母不愿意,我开始哭闹。爸爸把我抱到一面镜子面前,说到你看看自己哭闹的样子。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样子,后来发生什么就忘了,但小手枪还是买了,装上火石,扣动扳机,能发出声光,一度引领小伙伴,后来搬家丢失了,还记得是绿色的。
食品
那个年代,主食为主,副食很少,吃的都是纯天然、绿色的食品。有两个记忆点,至今还和朋友聊。一是家人带我去隔壁村磨豆腐,自带黄豆,用石磨去磨豆子,没有任何添加。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就静静的站在旁边看,最后豆液凝固,最终形成一个直径一米的大豆腐,够春节食用了。二是做手工粉条,一个冬天的夜晚,父母拉着车,我在车上醒了,我问干什么去,告诉我做粉条。村子里很多人在排队,中间一个直径2米的大锅,就是做粉条的主要工具。粉条要晾晒,冬天会结冰,我们就用棍子把冰打掉,多次重复,粉条完全脱水,能长时间保存。直到现在,我家乡的粉条还能知名。
老物件
家里有几样老物件,几乎和我同龄。扬子电风扇,落地式的,那个时候还是稀罕物件,夏天能吹风,舒服。夏天,我把电风扇组装起来;冬天,我把电风扇拆解装起来;前段时间我回到老家,还看到电风扇在吱吱呀呀的运转,佩服这个质量。自行车,又叫二八大杠,我家是村里比较早买自行车的,邻居们还经常借车用,质量也是杠杠的,小时候经常见爸爸保养车,给链条上油,擦拭,换钢珠。架子车,又叫板车。拉货用的,特别是农忙的时候,收小麦,收玉米,全靠这个架子车,人力拉动。现在还有个框架在院子里放着,被电动三轮车取代了。
小梦想
我很想把记忆中的小村庄画出来,可没这个技能,一直没能实现。多年后和小伙伴回到那个记忆中的小村庄,让我惊掉下巴,完全认不出来了。房子都重新盖过了,我问小伙伴,你家在哪里?我家在哪里?(我外婆就我妈妈一个女儿,搬家后就跟我们一起走了,宅基地也重新划分了),他告诉我大概的方位,小时候玩耍的地方,也几乎找不到当时的痕迹了。
对那个时代还有很多记忆,不能一一列举,很怀念那个时候。简单的快乐,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期许。
也许,人人都怀念最纯真的年代。
可爱又可怜的80后
静音阅读,才有感受
80后的人能记住80年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