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今年的双十一竟如此冷清!真相竟然是这些

早点睡觉 2024-11-14 16:42:27

今年的双十一似乎格外冷清,不再有熬夜守点的激情,不再有清空购物车的冲动。是消费者淡了热情,还是商家改变了套路?

套路多、折扣少引发“审美疲劳”

曾经的双十一是真正的“5折狂欢”,很多商品在双十一当天确实比平时便宜。早些年的双十一,打折实实在在,消费者会抢到心仪的商品,还能感受到“捡到便宜”的快乐。

电商竞争加剧,商家发现,吸引消费者的不是折扣本身,而是各种“活动”。于是复杂的“满减规则”“红包秒杀”纷纷登场,双十一逐渐演变为一场“智力竞赛”。

网友们纷纷吐槽,“加入购物车的商品到双十一当天甚至比平时还贵”,不免令人心生失望。这种“套路式”促销带来的失落感,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双十一的期待和兴趣。

疫情后经济压力下,消费者更加理性

在过往的双十一中,不少人会提前几个月存钱、满心期待。近年来,经济压力增大,尤其在疫情影响下,许多家庭的收入减少,消费者更倾向于“买自己需要的”。

今年的双十一,许多人不仅没有热情地“剁手”,反而更注重理性消费,甚至不再囤积非必要的生活用品。日常用品的销量尚可,奢侈品和大件商品的购买力明显下降,双十一的大幅增长难以为继。

销量不如往年,双十一为何难以再度“起飞”?

今年的双十一,商家们也不再像往年一样欢呼雀跃,甚至开始抱怨“销量平平”。曾几何时,商家会在双十一前大规模进货、打折,如今双十一期间的促销甚至不如平时。

这种“被动打折”的背后,是商家对“活动常态化”的无奈: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假促销”买单,商家却已深陷其中,难以轻松转型。

从前“双十一”是11月11日当天的“独家”折扣,而如今的双十一早已扩展到“预热、预售、爆款推荐”全程十几天的持续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10月下旬到11月。

消费者表示“审美疲劳”,商家投入大量时间、成本,但收效甚微。这样的双十一早已失去了“独特性”,成为了一场“例行公事”的促销。

宁愿去实体店,双十一更“贵”成共识

“便宜”似乎成了“套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馈,双十一的价格相比平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比实体店更贵。即便有“满减活动”,消费者也不愿意再为凑单去购买不需要的商品。

双十一的促销策略已经变成了“噱头”,反而失去了线上购物原有的便利性。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宁愿选择平时去实体店享受直接折扣或线下服务,而不是在双十一投入大量时间在网购上。

购物节的变革之路在何方?

如何保持消费者的新鲜感和信任感?这是电商平台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商家也需要认识到,盲目追求“套路”终将适得其反,双十一的“意义”应重新回归本源。

面对高频次、长时间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已经不再“感冒”,反而更注重购物的“真实价值”。双十一不再是一次购物的狂欢,而成为了消费者理性选择和规划支出的一个缩影。

你怎么看待今年双十一的冷清现象?你认为双十一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重新吸引消费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